溜索
又名溜殼橋、溜筒橋或稱懸筒渡索。即繩渡。分布在西南藏、彝、羌等民族地區的一種古老渡河設施。索橋最早形制分單索、雙索兩種。溜索方法分平溜、陡溜。僅用一根或兩根直徑10厘米左右的竹纜,取傾斜之勢,橫跨於急流山澗之兩岸。竹纜上套長約尺許的木筒一節,稱為溜殼。渡者以皮帶或麻繩緊束腰間,身體掛在溜殼上,手拉足推,隨溜殼滑越而過。溜索不僅渡人,還可運貨或載牲畜。最早者為《後漢書》中所稱“跨涉懸度”,唐有獨孤及《笮橋贊》對溜索橋的文學描述。
溜索字典分解
溜索的解釋 用青竹扭成的粗繩系在河的兩岸以代橋樑。 孟食棋 《在原始森林裡勘測》:“河上面沒有橋,只有一根手腕粗的、用青竹編就的繩子,緊繃繃的拉在河的上空……這種橋,就叫溜
溜的解釋 溜 liū 滑行,(往下)滑:溜冰。 光滑,平滑,無阻礙:溜圓。溜光。 趁人不見走開:溜走。溜號。 同“熘”。 溜 liù 迅急的水流:大溜。急溜。 順房檐滴
索的解釋 索 suǒ 大繩子或大鏈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尋。探索。 討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