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
亦稱圖記或圖志。介於地圖與方誌之間的一種圖籍。體例是一圖一說或圖說並舉。最早見於著錄的是東漢的《巴郡圖經》。南北朝時期,漸趨發展,隋唐、北宋時期,最為發達。現存最早的圖經是在敦煌發現的《沙州都督府圖經》(簡稱《沙州圖經》)和《西州圖經》的殘卷,大約成於公元八世紀中葉盛唐時期。除載行政建制和區域外,還記敘該地的河流、堤堰、湖泊、驛道、古城、學校和謠諺等,內容已接近宋以後的方誌。唐代圖經已有圖少經多的趨勢,北宋末年圖經中文字記載增多,圖漸退居附錄地位,向方誌過渡。爾後的方誌中,一般卷首附有地圖,可以說是圖經形式的某種保留。
圖經字典分解
圖經的解釋 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唐 王建 《題酸棗縣蔡中郎碑》詩:“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知是 蔡邕 碑。”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徐漢玉》:“行至 來賓縣
圖的解釋 圖 (圖) tú 用繪畫表現出來的形象:圖畫。圖案。圖譜。圖鑑。 指地圖:《亞洲略圖》。圖窮匕見。 畫:畫影圖形。 計謀,計畫:宏圖(亦作“弘圖”、“鴻圖”)。
經的解釋 經 (經) jīng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a.整理過的蠶絲;b.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