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琅邪刻石

琅邪刻石

是中國最早的刻石之一,刻於秦代,又稱琅琊台刻石,在今山東膠南琅琊台。刻石通高4.8米, 上寬 0.76米,下寬2米,東、南、西三面環刻,分秦始皇《頌詩》和二世《詔書》兩部分, 總計447字,1993年底始複製,翌年9月立。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巡行至琅邪山(今山東膠南西南),立層台于山上,刻石紀功,“頌秦德,明得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錄,共四百九十七字,篆書。後秦二世又加刻詔書及從臣姓名七十九字。今有殘石存世,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文字可見者凡十三行,八十七字,皆已漫漶。

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用筆勁秀圓健結體嚴謹工穩,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琅邪刻石_琅邪刻石介紹_歷史知識

琅邪刻石(拓本)

琅邪刻石字典分解

琅邪的解釋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東省 諸城縣 東南海濱。《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 轉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記·秦始

刻石的解釋 (1).在石上雕刻。《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東行郡縣,上 鄒嶧山 。立石,與 魯 諸儒生議,刻石頌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婦》詩:“後人高其

多學一學:琅𤩝【歷史地名】

又稱浪嶠、郎嶠。所指有二處:(1)即今台灣省屏東縣東南恆春鎮。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國藉口羅佛號船事件派艦進攻琅��高山族,失敗;十三年,日本借所謂1871年琉球漁民遇害事件,在琅��登入,遭到當地民眾反擊。皆此。光緒元年(1875年),為加強邊備,置恆春縣,屬台灣府。(2)又稱浪嶠南嶼、琅嶠山。即今台灣南部恆春半島。《明史·雞籠傳》

琅邪刻石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