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盧節度使

歷史字典解釋

方鎮名。開元五年(717)升平盧軍使,七年升為節度使。玄宗時十節度使之一。以控制東北室韋、靺鞨。兵額三萬七千五百,馬匹五千五百。初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天寶初徙治遼西故城(今遼寧義縣)。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捉,安東都護及營、遼、燕三州,約西至今河北遵化東部及唐山,東至遼寧大凌河,北抵阜新、朝陽。二十八年,兼領奚、丹、渤海黑水四府經略處置使。為安祿山反唐基地之一。至德二載(757)王玄志、希逸歸唐,先後為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希逸為史朝義及奚族所逼,南遷淄青,遂號為淄青平盧節度使。

詞語分解

  • 節度使的解釋 古代集地方軍政大權的官職。唐初在邊境設定。後遍設於內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成為一種榮銜 詳細解釋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舊制,於重要地區設總管,後改稱都督,總攬

歷史知識推薦:皮牢

戰國趙邑。在今山西翼城縣東三十里牢寮村。《史記·趙世家》:成侯十三年前,“魏敗我澮,取皮牢”;《魏世家》:襄王十年前,“伐取趙皮牢”,皆即此。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平盧節度使歷史

相關歷史

平盧節度使_平盧節度使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