堽城壩

歷史字典解釋

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當汶水與洸水分流處。蒙古憲宗七年(1257)在汶水南岸堽城築土壩斗門,遏汶水南流入洸,至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市)合泗水,以濟餉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又在斗門之東置東閘,斗門稱西閘,後西閘址高不過水,獨東閘受水,即堽城閘。又於二閘之西築沙堰,即堽城壩。每年春時遏全汶入洸,秋汛時將洸水上閘門緊閉,聽洪水將沙堰沖毀,西流折東由大清河入海。延祐五年(1318)改沙堰為石堰,常為洪水沖毀,屢加修建。明洪武間,黃河決口,會通河受淤。永樂九年(1411)疏浚會通河,築戴村壩,遏汶水南流入南旺湖,再作南北分流。因元末堽城壩已歸圮廢,成化年間又在舊址西南八里另築堽城新壩,跨汶水上,下開涵洞,置閘啟閉。再開鑿新河十餘里接洸河,並在新河上置堽城新閘,控制流沙,引水由洗濟運。其後亦曾多次修建。

詞語分解

  • 壩的字典解釋 壩 (壩) à 截住河流的構築物:攔河壩。堤壩。 河工險要處、鞏固堤防的構築物。 平地(多用於地名):雁門壩(在中國四川省)。 方言,沙灘,沙洲。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歷史知識推薦:青果錢

清代錢幣術語。謂制錢與私鑄小錢混夾使用,每串兩頭均為小錢者。以每串錢整體形如青果,故名。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堽城壩歷史

相關歷史

堽城壩_堽城壩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