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
天文學名詞。亦稱經朔。按日、月的平均運動算出的合朔時刻,稱為平朔。但由於太陽、月球的運行非勻速,朔望月實際長度有時可比平均值29日12時44分長6小時,也可短6小時。因而,按勻速計算出來的平朔,與真正合朔不同,使得日食有時發生在上月終的晦日,有時則發生於本月初二日,這是平朔的缺點。東漢末,劉洪實測近點月內月球每天的運行速度,創立了求朔、弦,望定大、小余的方法,用來推算日、月合朔、弦、望的確定時刻。唐武德二年(619),行用傅仁均制《戊寅元歷》,開始採用定朔代替平朔。
平朔字典分解
平朔的解釋 又稱“恆朔”。我國古代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數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間,用這種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這樣太陽和月球黃經相等的時刻不
平的解釋 平 píng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x妌g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別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
朔的解釋 朔 shuò 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從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朔氣。朔土。 筆畫數:10; 部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