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朔
天文學名詞。按太陽和月亮的實際運行速度算出的合朔,即日、月黃經相等的時刻,稱為定朔。而以日、月黃經相差180°的時刻,則稱為定望。用定朔方法,日食一定發生在朔,月食一定在望。對預報日月食而言,定朔比平朔更符合實際。南朝宋何承天、梁虞鄺、北齊信都芳以及隋劉孝孫和劉焯等,都曾建議在曆法中採用定朔,但未被採納。直到唐傅仁均修《戊寅元歷》時,才初次採用。但按日、月的實際視運行,在連續兩次定朔之間的時間長度,其最長與最短之差,亦可達12小時多;因而根據定朔來安排,有出現接連三個至四個大月和連續三個小月的可能。如在貞觀十八年(644),預報次年九月起,有四個月連續為大月,這就成為當時反對用定朔的事實;因而又恢復用平朔,直到麟德二年(665),才又重新採用定朔,但也不徹底,例如麟德歷為避免四個大月或三個小月相連現象,採用遷就方法,把朔日下推一天,使第三個小月變成大月;或上退一天,使第四個大月變成小月。這種方法直到元《授時曆》才革除。
定朔字典分解
定朔的解釋 我國古代曆法家以日、月黃經度相等的時刻定為朔。以這天為朔日,稱定朔。定朔較平朔更為精確。 南朝 宋 何承天 首倡, 唐 初始採用。 宋 周密 《齊東野語·
定的解釋 定 dìng 不動的,不變的:定額。定價。定律。定論。定期。定型。定義。定都(d?)。定稿。定數(sh?)(a.規定數額;b.指天命;c.規定的數額)。斷定。規
朔的解釋 朔 shuò 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從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朔氣。朔土。 筆畫數:10; 部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