鞞舞

歷史字典解釋

一作鼙舞。、晉、南北朝主要舞蹈之一。鞞,有柄,多作為軍鼓而用於行軍作戰。舞者伴隨歌吹,邊搖邊舞。此舞漢時曾見於民間。東漢末,曹操關西舞人李堅教習,又令子曹植作新詞五篇以復興之。舞者為十六人。東晉時,桓玄將僭位,尚書殿中郎袁明子為取悅桓玄,改為六十四人。南北朝時,發展為宮廷舞蹈中最為隆重者。隋唐後列入清商樂。

詞語分解

  • 鞞舞的解釋 古舞名。舞人執鞞鼓於前或兩旁導舞,故稱。未詳所起, 漢 已用於宴享, 隋 猶存,但已不執鞞。舞時有歌, 三國 時歌詞已散失。 晉 張載 《鞞鼓賦》:“《鞞舞》煥而特奏兮,冠眾妓而超絶。”《宋書·樂志
  • 鞞的字典解釋 鞞 ǐ 刀劍柄上或鞘上近口處的裝飾(一說刀劍鞘):“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鞞 í 古同“鼙”,鼓名:“召令習鼓鞞。” 鞞 ì 古同“韠”,古代朝覲或祭祀時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種服飾。 鞞 ē 〔
  • 舞的字典解釋 舞 ǔ 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舞蹈。舞技。舞姿。舞會。舞劍。舞女。舞曲。舞台。 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筆畫數:; 部首:夕; 筆順編號:

歷史知識推薦:茶鹽道

官名。清代道員之一。設於四川,掌茶、鹽生產及銷售事。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鞞舞歷史

相關歷史

鞞舞_鞞舞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