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余鹽

余鹽

余(餘)

明清指灶戶交納正課外所產之鹽。明制,灶戶按政府規定交納正課外所余之鹽,均為余鹽。洪武至景泰間,定以二百斤為一引,送交場司,官給米一石。弘治二年(1489),許商人買之以補正課。隆慶四年(1570),從御史李學詩請,改令商人納價領引,赴鹽場與灶戶自行交易。歲計銀約一百二十萬兩,解部充餉。清代有所不同。余鹽亦有額定、額外之分。其制,凡灶戶每煎鍋一口,須煎鹽四百斤,其中三百斤為正鹽給以額價,一百斤為余鹽給以加價。灶戶超額生產,或通過私煎、曬掃之鹽,稱額外余鹽。

余鹽字典分解

余的解釋 余 (②余⑤餘) yú 我:“余將老”。 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餘。餘糧。餘興。餘悸。餘孽。節餘。餘生。餘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餘勇可賈(g?)(還有

鹽的解釋 鹽 (鹽) yán 無機化合物,一種有鹹味的無色或白色結晶體,成分是氯化鈉,用來製造染料、玻璃、肥皂等,亦是重要的調味劑和防腐劑(有“海鹽”、“池鹽”、“井鹽”

不妨一看:餘生紀略【歷史知識】

余(餘) 書名。清劉貴曾口述,劉壽曾編錄。抄本。劉貴曾於鹹豐六年(1856)三月十二歲時被編入太平軍牌尾,隨軍活動於鎮江、揚州、儀征等地,七月逃回。是書記其軍中生活及見聞,可了解太平軍中兒童活動情況。

余鹽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