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之役
又作“援朝鮮”。明萬曆三大征之一。萬曆二十年(1592)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以舟師侵略朝鮮,占領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向明廷求援。次年正月,總兵官李如松奉命出兵援朝,與朝鮮軍並肩收復平壤、開城,但於收復王京時受挫。日軍連敗之後,軍糧缺乏。於是封貢之議起。四月,日軍棄王京,退據釜山。二十二年,明廷議準封貢。二十五年,因封貢事敗,明廷復以楊鎬為經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再次出兵援朝抗倭。次年正月初因楊鎬指揮不利,明軍於蔚山(今朝鮮釜山之東北)戰敗,明廷改以天津巡撫萬世德代理經略。七月,豐臣秀吉病死。十一月,明將陳璘、鄧子龍,朝鮮統制李舜臣率中朝水軍在釜山南海大破日軍,日船五百隻,僅逃回五十隻,鄧子龍、李舜臣戰死。十二月,日本軍被逐出朝鮮。
朝鮮之役字典分解
朝鮮的解釋 東亞國家。在朝鮮半島北半部,北以鴨綠江和圖們江與中國為界。面積1232萬平方千米。人口2096萬(1991年)。首都平壤。高原、山地為主。溫帶季風氣候。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