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渠
漢、唐時代開挖的運送物資進入京師長安(今陝西西安)的人工渠道。漢初,關東地區的穀物經渭水漕運至長安,很不方便。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農令鄭當時建議引渭穿渠,以利漕運農耕,漢武帝因此命水工徐伯等督率卒數萬人,用三年時間修成了以灞水為源, 與渭水平行,東通黃河,長達三百里的漕渠。渠成後,不僅使漕運時間縮短了一半,而且使沿渠萬餘頃土地得灌溉。元狩年間,又引昆明池水與漕渠相接,使關東和長安間漕運更便利。渠至東漢時尚可通航,北魏時已無水。開皇初年,隋文帝命宇文愷、郭衍等,督率水工引渭水東絕灞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修成了西起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北,東至潼關,長達四百里的漕渠(又稱廣通渠)。唐代漕渠時通時塞。天寶初年,陝郡太守韋堅築興成堰,截灞、滻水,循漢、隋漕渠故道,東注永豐倉,下合渭水入黃河。大和初年,鹹陽令韓遼,再次疏浚漕渠。後都城東遷,渠道失修,逐漸堙廢。
漕渠字典分解
漕渠的解釋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於漕運的河道。《史記·河渠書》:“令 齊 人水工 徐伯 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文選·鮑照<蕪城賦>》:“柂以 漕渠 ,軸以
漕的解釋 漕 cáo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14; 部首:氵; 筆順編號:44112
渠的解釋 渠 qú 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渠道(亦指途徑,門路)。溝渠。 大:渠帥。渠魁(首領)。 方言,他:渠儂(他,他們)。渠輩。 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