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北伐
1853——1855年(鹹豐三年至五年)太平軍為奪取北京而進行的遠征,亦稱“太平軍掃北”。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後不久,便於1853年5月(鹹豐三年四月)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部北伐。林、李率部從揚州出發,至浦口與吉文元、朱錫錕部會集,全軍二萬餘人,先後北上。北伐軍遵照洪秀全關於“師行間道,疾趨燕都(今指北京),毋貪攻城縻時日”的指示,迅速入皖,挺進河南,大敗清河南巡撫陸應谷所部清軍,進占重鎮歸德(今商丘)。北伐軍本打算從歸德附近的劉家口渡過黃河,取道山東,進攻北京。但因清軍在黃河兩岸處處設防,無法渡河,於是西向開封,紮營於朱仙鎮。林、李、吉、朱在朱仙鎮聯名向天京發《北伐回稟》報告入豫戰況。尋在汜水、鞏縣之間覓船渡過黃河(因船少人多,追兵又至,一部分未及渡河,後南返與西征軍會合),進圍豫北重鎮懷慶(今沁陽),攻城兩月不下,遂撤圍挺進山西,鏇折回河南, 由涉縣、武安(今俱屬河北)東進直隸。9月29日(八月二十七日)攻占臨洺關(今河北永年),清欽差大臣、直隸總督訥爾經額所部清兵一觸即潰。北伐軍乘勝北進, 10月(九月)前鋒進至距保定六十里之張登鎮。鹹豐皇帝一面準備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一面宣布京師戒嚴,設京師巡防處,派惠親王綿愉、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負責京畿防務。北伐軍捷報至天京,洪秀全論功封林鳳祥為靖胡侯,李開芳為定胡侯,吉文元為平胡侯。北伐軍為甩開清軍,乃東趨獻縣,破交河、滄州,於10月30日,(九月二十八日)直薄天津,前鋒抵楊柳青,擁兵達四萬。是時清政府徵調重兵竭力阻截,北伐軍因孤軍深入而停駐待援,鏖戰三月,不能取勝。1854年2月5日(鹹豐四年一月八日)北伐軍主動放棄靜海、獨流南撤, 3月9日(二月十一日)退守阜城,不幸吉文元在戰鬥中犧牲。北伐軍5月5日(四月九日)退至東光縣連鎮堅守待援。洪秀全得知北伐軍在津南受挫後,便於1854年2月(鹹豐四年一月)派冬官又副丞相許宗揚和陳仕保率軍七千餘人由安慶啟程北上增援。北伐援軍經毫州入河南永城,會合捻軍張洛行(一作張樂行)部占歸德之夏邑,然後轉進江蘇碭山豐工(今屬安徽)渡黃河,入山東,克金鄉。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率部自瓜州經皖北、豫東、蘇北入魯來會。4月12日(三月十五日)北伐援軍攻占臨清,尋因清兵圍困,糧彈被焚而南撤,於冠縣潰散。5月底(五月初)李開芳分兵南下, 接應援軍(林、李尚不知援軍已敗),被勝保困於山東高唐州。1855年3月(鹹豐五年一月)僧格林沁部清軍攻陷連鎮,林鳳祥被捕,後就義於北京。清廷以勝保圍高唐州無功,將其革職拿問,由僧格林沁接辦。僧格林沁攻高唐不下,乃採用“縱而合之”之策,李果中計,突圍至茌平馮官屯,據守月余,僧格林沁引水灌屯,5月底(四月中旬)開芳“呈降表”, “叩見”僧格林沁,後被執送北京處死。至此北伐軍全軍覆沒。
太平軍北伐字典分解
太平的解釋 [peace and tranquility] 社會安定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