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博士
官名。秦、漢有博士,名義上隸太常,備諮詢顧問,參議朝政禮儀典章。西漢中期以後,分掌經學傳授,稱五經博士。魏、晉置國子博士、太學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參議禮制,遂別置太常博士四員,為太常屬官,掌引導乘輿,擬議王公以下諡號,參議朝廷禮儀典章,六品。南朝或置。北魏掌祭祀,職位較輕,從七品。北齊為太常寺屬官,專掌討論禮制,從七品; 國子、太學博士則隸國子寺,專掌經學傳授。隋、唐沿置,員四人。隋從七品,唐從七品上。掌辨五禮儀式,大祭祀時贊導禮儀,擬議國公以下諡號。名義上為太常寺屬官,在禮院議論典禮,皆得自專,無須稟告本寺長官,位望甚高,號稱清選,多以有學識者充任。北宋初為寄祿官,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中置二員,後增至四員。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定為正八品。掌議定五禮儀式,有改革則據經審議,擬議諡號,撰定諡文,祭祀時監視儀物,掌贊導之事。南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增為五員,孝宗隆興元年(1163)復以四員為額。遼朝為南面官。金朝置二員,正七品。元初為太常寺屬官,寺改升院後,為太常禮儀院屬官,置二員。明朝置二員,初為太常司屬官,洪武三十年(1397)後為太常寺屬官,正七品。清朝隸太常寺博士廳,置滿洲、漢軍、漢各一員,正七品。明、清本職僅掌繕寫文牘,考查祝文禮節,歲核祀賦等事,擬謚、議禮不得與聞,位望較唐遠遜。光緒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省入禮部。遂改充典簿。
官名,秦漢皆置,為太常屬官,掌通古今,備顧問應對,教授經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後漢書·百官二·太常》:“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中興轉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嚴、顏。掌教弟子,國有疑事,掌承問對。”後世多沿置,隋置四人,唐也四人,掌撰五禮儀注,大禮則引導乘輿,贊相祭祀,及定誄謚、守陵廟等。明設太常國子博士,為正七品。見《通典·職官七·太常卿》、《明史·選舉志二》。
太常博士字典分解
太常的解釋 [an offical who controls ritual,god of land and god of grains] 官名,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 獻之太常
博士的解釋 (1) [court academician (in feudal China)]∶古代學官名。六國時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學博士、算學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