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
唐代穆宗到宣宗年間(公元821年-859年)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間的鬥爭。牛李黨爭起源於元和三年(公元808年) 的制舉考試。當時應試的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浞通過策對,痛斥時弊,語言激烈,被考官賞識而錄取。但當時李德裕之父李吉甫為相,認為牛等矛頭均有所指,於己不利,乃哭訴於憲宗。考官遂遭貶逐,牛僧孺等亦長久不得升遷。由此,牛、李結仇,各網羅朋黨,相互排斥攻擊。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投靠宦官的李逢吉再度為相,遂援引牛僧孺同平章事,亦為相,以阻止當時任浙西觀察使的李德裕入朝。文宗時期,牛李黨爭發展到高潮。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被召入朝,為兵部侍郎,斐度薦其為相。但李宗閔通過宦官的支持,取得宰相的地位,排斥李德裕出朝任義成(治滑州)節度使,並援引牛僧孺再度為相。大和四年調李德裕赴更遠的西川就任節度使,大和六年文宗罷免宰相牛僧孺,召還李德裕。次年李德裕為相,罷免宰相李宗閔。李德裕上台以後,亦大量援用朋黨,打擊牛黨。牛僧孺被貶為循州(治今廣東惠州東)長史。李宗閔被罷斥,出任封州(治今廣東封開)刺史,又貶為郴州(治今湖南郴州)司馬,武宗會昌年間死於貶地郴州。宣宗年間,牛黨得勢,牛僧孺還朝,但不久病死。李德裕遭牛黨打擊,四次貶官,最後貶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而死。牛李黨爭乃止。兩派鬥爭了將近四十年。牛黨重科舉,輕門第,對藩鎮主張姑息遷就,依附於宦官。李黨則重門第,輕科舉,力主削弱藩鎮。李德裕曾佐武宗削平澤潞劉稹,收復昭義鎮,又積極防禦回鶻,並助武宗滅佛等,有一定政績。
牛李黨爭字典分解
牛李的解釋 (1). 唐文宗 時大臣 牛僧孺 、 李宗閔 的並稱。《新唐書·李逢吉李宗閔等傳贊》:“ 僧孺 、 宗閔 以方正敢言進,既當國,反奮私昵黨,排撆所憎,是時權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