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僑置郡縣

僑置郡縣

從八王之亂到西晉滅亡,中原地區有八十萬人南遷。南遷人口,多以宗族或鄉里關係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時稱之為“僑人”。東晉朝廷為控制僑人,維護南遷的世族地主利益,遂在僑人居住集中地區設定與僑人籍貫同名的州、郡、縣及其行政機構,叫做僑置。劉裕北伐收復青州(治今山東益都)、徐州(治今江蘇徐州)後,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以示和僑置州、郡相區別。劉裕代晉後,取消“北”字,在僑州、郡、縣名前加“南”字。東晉初年,設定僑州、郡、縣,規定僑人可免除賦役,因之吸引北人南遷。後因土斷政策的實行,多數僑置郡縣或合併或取消,數量減少。隋朝統一南北後,僑置郡縣全部廢除。

僑置郡縣字典分解

僑置的解釋 六朝 時南北分裂,戰亂頻仍,諸朝遇有州郡淪陷敵手,則往往暫借別地重置,仍用其舊名,稱為“僑置”。《晉書·地理志上》:“ 元帝 渡江,亦僑置 司州 於 徐 ,非本

郡縣的解釋 [province and county in ancient times] 古代兩級行政單位,大體相當今天的省與縣給貢職如郡縣。——《

不妨一看:僑州郡縣【歷史知識】

中國歷史上以流亡人民原籍的州郡縣舊名設定在所寄居之地的州郡縣。漢、魏已有僑州郡縣的記載,但大規模設定,卻在東晉、南朝。西晉亡後,中原戰亂,人民流徙,西起涼州,東至遼東,均有設定,尤以秦嶺、江淮以南,東晉、南朝境內為最多。《隋書·食貨志》:“晉元帝寓居江左,百姓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置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宋書·州郡志》:永嘉以後,“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

僑置郡縣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