掾吏
官名。明朝各衙門吏員。亦為選舉途徑之一。凡外府、外衛、鹽運司首領官,中外雜職,入流、末入流官,多由吏員承差等選。明初一品、二品衙門掾吏,正八品出身,為吏員中上等,僅次於一品衙門提控,二品衙門都吏。後多有所限制。永樂 (1403—1424) 中定不得為御史,正統(1436—1449)中又定不得
官名,為漢朝公府、將軍府、王府、郡府、縣府屬吏的通稱。參看“掾”、“掾史”、“掾屬”條。
掾吏字典分解
掾吏的解釋 [colleagues under official] 分曹治事的屬吏,官府里的辦事員應元起掾吏。——清· 邵長蘅《青門剩
掾的解釋 掾 yuàn 原為佐助的意思,後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掾史。掾吏。掾屬。掾佐。 筆畫數:12; 部首:扌; 筆順編號:121551353334
吏的解釋 吏 l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6; 部首:口; 筆順編號: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