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臣
①春秋戰國列國大夫、士對別國君主的自稱。《儀禮 ·士相見禮》: “凡自稱於君”,“他國之人,則曰外臣”。《左傳 ·成公三年》: “以賜君之外臣首。”② 漢朝對有朝請貢納關係的周邊少數民族國家的稱呼。《漢書 ·匈奴傳》: “丞相長史任敞曰: ‘匈奴新困,宜使為外臣,朝請於邊。’”
1、對外國君主的自稱。《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庶人,則曰刺草之臣。他國之人,則曰外臣。”《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
2、臣服之國,使其稱臣。《史記·匈奴列傳》:“匈奴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
3、不仕者之稱。《南齊書·卷五十四·明僧紹》:“卿兄高尚其事,亦堯之外臣。”
外臣字典分解
外臣的解釋 (1) [(in ancient China) minister from a foreign state]∶古諸侯國的士大夫對別國君主的自稱(2) [vass
外的解釋 外 wài 與“內”、“里”相對:外邊。外因。里應(y宯g )外合。外行(h俷g )。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
臣的解釋 臣 chén 君主時代的官吏,有時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古人謙稱自己。 古代指男性奴隸:臣僕。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