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
官名。①西周始置,為輔弼君王的重要大臣。相傳周初與太傅、太保並號三公。《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春秋沿置,輔導君王,執掌國政,督師征伐。戰國後廢。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後1)復置,與太傅、太保、少傅並號四輔,名為皇帝師傅,位上公,無實際職掌。新莽時亦列位四輔。名崇位尊,無實際職掌。東漢省,至末年董卓自為之,位在諸侯王上。西晉復置,因避司馬師諱,改名太宰,位上公,執掌朝政,東晉南朝沿置,用作贈官,名義尊榮,無職掌,多用以安置元老勛舊大臣。參見“太宰”。十六國、北朝仍稱太師,為三師之一,位在太傅、太保之上,一品。居百官之首,名位極尊。北齊後主為激賞人心,增員而授,遂不可勝數。北周改號三公,正九命。隋初復號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與皇帝坐而論道,正一品; 煬帝省。唐朝復置,為贈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榮銜,正一品,所施極嚴,玄宗天寶(742—756)以前罕有除授。唐末五代用為藩鎮加官,遂至冗濫。北宋初用作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特拜者亦不預政事。後僅加予極少數尊貴大臣,正一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號三公,成為真宰相之任,執掌朝政,後亦作為勛臣加官,南宋因之。遼、金、元皆作為加官、贈官之最高階,正一品。遼、金號三師,元號三公。明、清因之,皆正一品。明初為皇帝輔弼大臣,其職至重。建文(1399—1402)間罷。仁宗復設。宣宗宣德三年(1428)命公、孤官各輟所領,專侍左右,咨訪政事,幾成專授,後漸成虛銜,作為勛戚大臣的加官、贈官,無職掌、無定員、無專授。因其位居三師之首,歷代作為加官、贈官的最高榮典,所施極隆,大臣多不敢居其位,即身後獲贈者亦極少。清朝亦然。②“太子太師”的簡稱。③樂官之長。殷、西周、春秋皆置。《周禮》列為春官宗伯屬官,下大夫。④契丹(遼)亦用作北面官署、諸部族、宮帳、屬國的高級長官官稱。
1、最高武官。西周時設此官,為最高級武官,軍隊的最高統帥,春秋時晉楚等國沿用,戰國時廢。
2、輔佐國君的官,為三公之一。《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註:“師,天子所師法。”賈誼《新書·保傅》謂指師道之教訓。秦不置太師。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掌導天子、議朝政,無所不統,故不一職為官名。西漢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師,居三公之首,位上公。王莽時以太師、太傅、國師、國將為四輔,位上公。東漢省太師、太保,只置太傅,掌導天子。《後漢書·獻帝紀》:“二月丁丑,董卓自為太師。”《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王莽使太師王匡、國將哀章守洛陽。”晉朝避司馬師諱,設太師為太宰,以後各代仍稱太師。見《通典·職官二·太師》。
3、指太子太師,是輔導太子的官員。此官商周已有。西晉設太子太師,北魏、北齊也設此官,隋朝以後歷代多沿置。明、清兩代以朝臣兼此官,實為虛銜。參看《通典·職官十二·太子六傅》。
師、傅、保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負有輔導之責。據《大戴禮記》,師是傳授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負責天子或太子智育、德育、體育的人。
4、表示恩寵的加銜。歷代大官的加銜,多以太師為最高加銜,表示恩寵至極,但無實職。唐代本無實任太師,而宋朝的藩鎮紛紛加官,加至無可再加,就都稱太師。遼人見唐宋皆以太師為貴,便以太師為最高官的泛稱。宋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宰相親王的加官,皆為正一品。
5、古代樂官的長官。《荀子·樂論》:“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
太師字典分解
太師的解釋 [Grand Tutor] 官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的職權。後又指太子太師,即輔導太子之官
太的解釋 太 tài 過於:太長。 極端,最:太甚。太平。 高,大:太空。太學。 很:不太好。 身分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舊時尊稱別人的母親)。 筆畫數:4
師的解釋 師 (師) shī 教人的人:老師。導師。師傅。師生。師徒。師德。良師益友。好(h刼 )為人師。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工程師。醫師。技師。 效法:師法古人。 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