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行軍司馬

行軍司馬

官名。西魏、北周時有軍事行動時臨時設定,事迄即罷。尉遲炯伐蜀時,柳敏自吏部郎中任此職,掌軍中籌略。唐、五代時置為節度使主要幕僚,掌本鎮軍符號令、軍籍、兵械、糧廩、賜予等事務,權任甚重。唐德宗以後,常繼位為節度使,有“副倅”之稱。文宗開成(836—840)時一度省罷,晚唐復置。元帥、都統開府時亦置,所掌同。遼襲唐制,亦在節度使下置此職。宋朝列為散官,無職掌,常用以安置責降官党項亦本唐制而置,設於節度使衙門。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李繼遷占銀州,預署官職設之。李德明在位時,設行軍左、右司馬,掌軍事重任。


官名。三國魏鹹熙元年,司馬昭挾魏帝止長安,時百官皆在鄴,便以山濤為行軍司馬鎮鄴。行軍司馬之名始於此。唐代兵馬元帥、節度使都置行軍司馬,掌佐軍政。另有行軍左司馬、行軍右司馬,位在行軍司馬之下。《新唐書·百官四下·外官》:“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都統、副都統、行軍長史、行軍司馬、行軍左司馬、行軍右司馬……行軍司馬,掌弼戎政,居則習蒐狩,有役則申戰守之法,器械、糧糒、軍籍、賜予皆專焉。”

行軍司馬字典分解

成語行軍司馬的解釋 職官名。始建於 三國 魏元帝 鹹熙 元年,職務相當于軍諮祭酒。至 唐 代在出征將帥及節度使下皆置此職,實具今參謀長的性質。 唐 後期軍事繁興,多以掌軍事實權者充任。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我公去府為 長水 尉,其後由膳部郎中為

行軍的解釋 [(of troops)march] 軍隊徒步或乘車沿指定路線進行的有組織的移動。古代泛指用兵行軍用兵之道。——漢· 賈誼

司馬的解釋 (1) [minister of war in ancient china]∶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軍政和軍賦的長官。漢大將軍、將軍、校尉之屬官都有司馬,

不妨一看:行台【歷史知識】

魏晉至金代尚書台(省)臨時在外設定的分支機構。“台”指中央尚書省,出征時於其駐地設立代表中央的臨時機構稱行台。兩晉時多為權臣自行建立,以發號施令。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若任職者權位特重,稱大行台。北魏、北齊時設定漸多,成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行台尚書令、尚書僕射為正副長官。北周時置總管府,行台之制遂廢。隋初、唐初均有設定,非常制。貞觀後廢。金天會十五年(1137)廢偽齊,於汴京立行台尚書省,管理

行軍司馬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