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漕運使司

歷史字典解釋

名。元朝置。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改漕運為都漕運司。後分設京畿、江淮、濟州三都漕運使司。二十五年,京畿都漕運使司分置內外二司,內司仍舊名,外司稱都漕運使司,於河西務置總司,臨清置分司,接運海道糧事,“掌御河上下至直沽、 河西務、 李二寺、 通州等處儧運糧斛”。置運使、同知、副使各二員,運三員,品秩同京畿都漕運使司。下轄河西務、通州、直沽等地四十五倉及綱(每編船三十隻為一綱) 三十。江淮、濟州兩漕司後皆罷,只存京畿與此兩漕司。


官署名。元代設此官署,掌管河道運糧和有關糧倉。《元史·百官一·都漕運使司》:“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務、李二寺、通州等處攢運糧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運司分立都漕運司,於河西務置總司,分司臨清。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運判三員,正六品……其屬七十有五:河西務十四倉……”

歷史官職推薦:祠部郎中

官名。魏晉南北朝與“祠部郎”互稱,為尚書省祠部曹長官。唐高祖武德三年定置為禮部祠部司長官,從五品上。高宗龍朔二年改名司禋大夫,鹹亨元年復舊,玄宗天寶十一載改名司禋郎中一說改職祠郎中,肅宗至德二載復舊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都漕運使司歷史

相關歷史

都漕運使司_都漕運使司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