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少卿
官名。北魏始置,為太常副貳,位在丞上,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齊置為太常寺次官,員一人,四品上,位列諸寺少卿之首。隋初因之,煬帝增為員二人,從四品。唐、五代沿置,正四品上,協助太常卿管理禮樂宗廟祭祀事務,分領諸署。唐高宗、武則天時曾隨本寺改名奉常大夫、司禮少卿,旋各復舊。北宋初為四品寄祿官,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後,始為職事官,員一人,從五品。南宋初,兼宗正少卿。遼朝置為南面官。金朝員一人,正五品。元朝或置或罷。明初稱太常司少卿,洪武三十年 (1397)復舊,員二人,正四品。弘治七年 (1494) 以後,增設一員,提督四夷館,掌翻譯事務。清朝設滿、漢各一員,正四品,協助寺卿管理祭祀禮儀,至祭期可任贊禮官。光緒 (1875—1908) 中省。自北齊以來,亦稱“太常寺少卿”。參見“太常寺”。
太常少卿字典分解
太常的解釋 [an offical who controls ritual,god of land and god of grains] 官名,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 獻之太常
少卿的解釋 (1).官名。大卿的副職。《左傳·昭公三十年》:“我先大夫 印段 實往,敝邑之少卿也。”(2).官名。 北魏 太和 時所設官名, 北齊 時為正卿的副職、 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