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
清光緒十三年(1887)置,治台灣府(今台灣省台中市)。在首府未建成前,先以台北為施政中心。轄境相當今台灣省。光緒二十年(1894)以台北府為台灣省會。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回,復置台灣省。省府在台北市,1957年遷至南投縣。
簡稱台。在中國東南部,東海和南海之間,西隔台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和綠島、蘭嶼、彭佳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面積3.6萬平方千米。人口 2221 萬,居民以漢族為主,占97%;少數民族有高山族。省會台北市。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在遠古時代,台灣就和大陸相連,後因地殼運動分隔成島。秦、漢以後有關台灣的記載已很具體。魏、晉、南北朝時稱“夷洲”,隋、唐、兩宋時期稱“流求”。南宋時,澎湖隸屬於福建路晉江縣,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派水軍駐守。元稱“流球”或“瑠球”,至元末設巡檢司。明天啟四年(1624年)和六年,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台灣。明末,鄭成功驅逐侵略者,收復台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明代諸書稱“小琉球”。大陸沿海商船至南部海灣登岸,與稱作“大員”(讀如台窩灣)的平埔人交易,稱此地區為“大員”,音轉為“台員”、“大灣”、“台灣”,成為南部沿海通稱。清設台灣府後,台灣始逐漸成為全島名稱。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台灣行省。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歸還中國。台灣山脈縱貫南北。玉山(3997 米)為中國東部最高峰。西部多衝積平原。屬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24℃(山地除外),1月平均氣溫15~20℃,7月平均氣溫 28℃ 左右。年降水量豐富,一般為 1500~3000 毫米,北部的火燒寮曾超過 8000 毫米,是中國降水最多之地。夏、秋兩季多颱風。濁水溪、大甲溪等水力資源豐富。林地占全島面積二分之一,盛產樟木、紅檜、扁柏等。礦產以煤、石油、天然氣、銅、金、銀、錳為主。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工業。特產天然樟腦和香茅油。農產以稻、甘蔗、茶葉、水果(香蕉、鳳梨等)為主。沿海有漁、鹽之利。鐵路有台灣縱貫鐵路和台東鐵路等。有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多所。主要城市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基隆、新竹、嘉義。名勝古蹟有日月潭、北投溫泉、陽明山、北港媽祖廟等。
台灣省字典分解
台灣省的解釋 簡稱“台”。在中國東南部,東海和南海之間。省境由台灣島及澎湖列島、釣魚島等島嶼組成。面積36萬平方千米。人口2075萬(1992年)。少數民族有高山族。18
台灣的解釋 台灣省,簡稱為“台”,省會台北,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台灣省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僅占全國的0.38%
省國語字典 省 shěng 地方行政區域:省份。省會。 節約,不費:省錢。省事。省吃儉用。 簡易,減免:省略。省稱。省寫。 中國古官署名:中書省(a.魏晉開始設定,總管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