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縣
①三國吳分溧陽縣置,屬丹陽郡。治所在今江蘇溧陽市南十五里古縣村。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為永世縣。
②西晉改觻得縣置,為張掖郡治。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市西北四十里。十六國北涼曾建都於此。隋開皇十七年(597)改名酒泉縣。
③西魏大統二年(536)置,屬義川郡。治所在今陝西宜川縣西北。大統三年(537)改為雲岩縣。
④隋開皇十年(590)改夫寧縣置,為藤州治。治所在今廣西藤縣東北潯江南、北流江東岸。大業初為永平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復為藤州治。貞觀初改為鐔津縣。
⑤唐證聖元年(695)置,屬昭州。治所在今廣西平樂縣東北歷塘村。《元和志》卷37昭州永平縣:“因鄉為名。”北宋開寶五年(972)廢入平樂縣。
⑥唐渤海國置,屬扶餘府扶州。治所在今吉林農安縣境。遼屬龍州、黃龍府。後廢。
⑦北宋崇寧二年(1103)改渠陽縣置,為靖州治。治所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水東岸。南宋紹興八年(1138)移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明洪武九年(1376)廢入靖州。
⑧遼以永平寨置,屬銀州。治所在今遼寧鐵嶺縣東北。金廢。
⑨金改北平縣置,屬中山府。治所即今河北順平縣。貞祐二年(1214)升為完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降為永平縣,尋復為完州。
⑩蒙古憲宗七年(1257)置永平千戶,至元十一年(1274)改縣,屬永昌府。治所在老街(即今雲南永平縣)。民國《永平縣誌書》:“以博南縣設於明帝永平時,故改今名。”即以東漢年號永平為縣名。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遷治今縣西山東麓的新城,同治十年(1871)遷治今縣南十里曲硐,光緒十八年(1892)遷回老街,1912年復遷曲硐。民國初屬雲南騰越道。1929年直屬雲南省。1936年又遷治老街。
(1)古縣名。(1)三國吳置,治今江蘇省溧陽市南古縣村。屬丹陽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永世縣。(2)西晉改得縣置,治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為張掖郡治。西魏、北周仍為甘州和張掖郡治。隋開皇三年(583年)改為酒泉縣。(3)西魏大統二年(536年)置,治今陝西省宜川縣西北。屬義川郡。次年改名雲岩縣。(4)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夫寧縣置,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東北潯江南、北流江東岸。為藤州治。大業初為永平郡治。唐貞觀初改名鐔津縣。(5)唐證聖元年(695年)置,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樂縣東北。屬昭州。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6)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改渠陽縣置,治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河東岸。屬靖州。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移治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為州治。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入靖州。(7)金改北平縣置,治今河北省順平縣。屬中山府。貞祐二年(1214年)升為完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又降為永平縣。尋復升為完州。(2)今縣名。在雲南省西部。屬大理白族自治州。面積 2884 平方千米。人口17.2萬。轄4鎮5鄉(含4彝族鄉)。縣人民政府駐老街鎮。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置博南縣,治花橋,屬永昌郡。南朝梁廢。唐南詔置勝鄉郡,屬永昌節度。宋大理屬永昌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置永平縣,治今址。為紀念“東漢永平中始置縣”,故以年號名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元年(1522年)復屬永昌軍民府。清屬永昌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遷治西山東麓新城,光緒十八年(1892年)還治老街。1912年遷治曲硐;1914年屬騰越道,1929年直屬雲南省。1936年還遷老街(今治)。1950年屬大理專區,1956年屬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橫斷山地北段南端。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農產稻、玉米、小麥、蠶豆、油菜籽、甘蔗、菸草、油桐、茶葉、緬桂花。特產核桃、大紅花椒、柿子、香菇、木耳、白皮大蒜、蜂蜜、臘鵝。工業有農機、水電、採煤、汽車修配、製糖、糧油及食品加工、皮革、冶煉、釀酒等。昆瑞公路橫貫,北接雲永公路,南接永昌公路。古蹟有霽虹橋遺址、金光寺、西山寺文筆塔。
永平縣字典分解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