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溝鎮
①北宋置,屬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南六十里雙溝鎮。《方輿紀要》卷21亳州:“宋紹定六年,金主自歸德如蔡,至亳州。進次州南,避雨雙溝寺。”即此。
②金置,屬彭城縣。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雙溝鎮。清屬銅山縣,置巡司於此。
③即今江蘇泗洪縣南雙溝鎮。《清一統志·泗州》:雙溝鎮“在州東南。州同駐此”。雙溝大曲馳名中外。
④即今湖北襄陽縣東北雙溝鎮。明、清置巡司於此。
(1)在江蘇省江都市西南部。面積42.6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雙溝,人口1500。據傳100多年前兩戶在此大路兩旁各開有一條河溝,村在兩溝盡頭,故名。1949年為雙溝鄉,1958年併入仙女鎮公社。1962年析置雙溝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置鎮。產稻、小麥、油菜籽、淡水魚。有鍍鋅鋼管、樹脂、起重設備、線路器材、機械、電器制控設備等廠。淮江公路經此。(2)在江蘇省泗洪縣南部、老淮河北岸。面積74.3平方千米,人口5萬。鎮人民政府駐雙溝,人口2.1萬。宋代成集,因臨淮河,得名順河集,又名水集。後因東西兩側有兩條大溝得名雙溝。清康熙年間為雙溝鎮(自然鎮)。1949年設雙溝鎮。1989年雙溝鄉併入。產小麥、稻、花生、油菜籽、大豆等。有釀酒、水泥、印刷、化工等廠。雙溝麯酒馳名中外。特產空心掛麵。寧宿高速公路、寧徐公路經此。老淮河通水運。古蹟有下草灣舊石器時代人股骨化石遺址。紀念地有新四軍四師淮北陳列室。(3)在江蘇省睢寧縣西北部,西、南與安徽省接壤,北與銅山縣為鄰。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5.7萬。鎮人民政府駐雙溝,人口7500。清初黃水泛濫,村東、村西決堤成溝,故名。1949年設雙溝鎮,屬邳睢縣房村區。1953年劃歸睢寧縣。1957年改置雙溝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6年置鎮。產小麥、玉米、甘薯、花生、大豆、棉花等。特產白蓮藕。有纖維板、釀酒、榨油、造紙等廠。境內建有觀音機場。104國道和雙靈、雙許公路經此。(4)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西部。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5.7萬。鎮人民政府駐雙溝集,人口8000。因有中心溝和蒲溝(油河古稱)與宋湯河交匯於此,故名。1958年設雙溝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置鎮。1992年與紀樓鄉、任小廟鄉合併成今境。產小麥、油菜籽、棉花、菸葉、蘋果、蠶繭。有皮革、造紙、麵粉、糧油加工、釀酒等廠。為市西南交通要衝和糧、油、菸葉集散地。阜商公路經此。(5)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北部。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雙溝村,人口2400。明代此地沿淄川去臨淄大道,設店鋪,以南鄰兩條大溝而名雙溝店,後形成村落。清代改名雙溝。建國初分屬淄川縣第九區鳳凰鄉、藏梓鄉及周瓦鄉。1956年為淄川區雙溝鄉。1958年屬楊寨公社。1963年由楊寨公社劃出,成立雙溝公社。1984年改為雙溝鄉,1986年鄉機關又遷至張博公路東、雙羅路北側。1993年建雙溝鎮。孝婦河流經。產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甘薯、大豆等。礦產有煤炭、鋁土、紫砂、黏土等。有煤井和化工、陶瓷、耐火、通訊電纜、乳膠等廠礦及建築安裝公司等。張博公路、淄八鐵路縱貫鎮境西部。(6)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東北部。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9.7萬。鎮人民政府駐雙溝,人口2.9萬。因有兩條水溝經過,故名。1950年置雙溝鎮,1958年併入躍進公社。1960年恢復雙溝鎮。唐白河經境。產小麥、棉花,盛產花生、芝麻。有服裝、紡織、印刷、鑄造、化工、柳編、釀酒、建材、食品、電器等廠。為縣東北部重要農副產品集散地。316國道、埠雙公路經此。古蹟有清真寺。
雙溝鎮字典分解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