椏杈鎮

歷史字典解釋

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北部、南盤江南側,北鄰貴州省。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1.25萬,25%壯族。鎮人民政府駐椏杈圩,人口1.3萬。椏杈,壯語意為“住在丫口上”,傳居民點散列在99個丫口上,100差1,故名椏差,置鎮時諧音得名。屬者保公社,1984年析置椏杈鎮。產玉米、稻、蔗、豆類及芭蕉、油桐。有天生橋二級電站、竹木器加工等廠。黔桂邊境集市,農副產品集散地。公路通縣城及西林。

詞語分解

  • 椏杈的解釋 ∶樹杈,樹木分枝的部位 ∶樹枝向旁伸出,形成樹杈詳細解釋.樹木分枝處。 宋 阮閱 《詩話總龜·幼敏》:“ 蔣堂 侍御郎方六歲,父令作梔子花詩曰:‘庭前梔子樹,四畔有椏杈。’”.象聲詞。 阮章競 《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番須口

在今陝西隴縣西北五十里。《後漢書·來歙傳》: 建武八年 春,歙與征虜將軍祭遵襲略陽,“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即此。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椏杈鎮歷史

相關歷史

椏杈鎮_椏杈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