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
歷史字典解釋:
古稱彭蠡澤、彭澤。在今江西北部,跨南昌、進賢、餘干、波陽、都昌、星子、德安、永修諸縣,為贛江、修水、鄱江、信江等河的總匯。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輿地紀勝》 卷23饒州: 鄱陽湖 “湖中有鄱陽山,故名鄱陽湖。其湖綿亘數百里,亦名彭蠡湖”。自西漢以後,江北彭蠡澤逐漸向南擴展,形成今日之鄱陽湖。
古稱彭蠡澤、彭澤、官亭湖。在江西省北部。《輿地紀勝》:“湖中有鄱陽山,故名鄱陽湖。”《讀史方輿紀要》:鄱陽湖“自隋以前,概謂之彭蠡,煬帝時,以鄱陽山所接,兼有鄱陽之稱。”由古代地跨長江兩岸的彭蠡澤解體後,演化、變遷而成。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面積293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21.7米,最大水深29.19米,蓄水量149.6億立方米。匯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鄱江五河來水。洪枯水位時,湖面面積相差很大。呈現“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特殊地理景觀。是長江中游重要蓄洪場所。湖內島嶼41個,面積103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蓮湖山島面積41.6平方千米。對鄱陽湖水系有蓄洪、滯洪作用,並富灌溉、航運之利。湖面開闊,沼澤濕地發育,魚類、鳥類(280餘種)資源十分豐富,建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盛產魚、蝦、蓮、蘆葦等。湖濱有著名的廬山,為避暑勝地。
詞語分解
- 鄱陽湖的解釋 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 彭蠡 、 彭澤 、 彭湖 、 官亭湖 等。在 江西省 北部,為 贛江 、 修水 、 鄱江 、 信江 等河的總匯。富灌溉、航運之利。盛產銀魚、鱖魚等。
- 鄱陽的解釋 .地名。 春秋 楚 番 邑, 秦 置 番縣 , 漢 改 鄱陽縣 。今改 波陽縣 ,在 江西省 東北部。《史記·楚世家》“ 吳 復伐 楚 ,取 番 ” 張守節 正義引 唐 李泰 《括地誌》:“ 饒
- 湖的字典解釋 湖 ú 陸地上聚積的大水:湖泊。湖澤。湖灘。湖盪。湖光山色。 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兩湖。湖廣。 指中國湖州(舊地名,在今浙江省吳興縣):湖筆。湖縐。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小浮橋
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北隅廢黃河上。原跨汴水。金、元黃河屢次奪汴、泗入淮,黃河即經此與泗水合。《明史·河渠志》 記元末賈魯治河後黃河所經,多“出徐州小浮橋”,即此。 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東北隅廢黃河上。原跨汴
贊
糾錯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