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鹽井鎮

鹽井鎮

北宋置,屬彭水縣。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八十里。

②亦作渰井鎮。北宋置,屬臨江縣。在今四川忠縣東北二十五里㽏井鎮。

③即今甘肅漳縣西南鹽井鄉。《元和志》 卷39鄣縣: “鹽井,在縣南二里,遠近百姓仰給焉。”


(1)在湖南省澧縣北部、洈水乾渠西側。面積67.2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鹽井,人口2200。明代於此汲井水煮鹽,鎮因得名。1954年置鹽井鎮。1956年廢鎮設鹽井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鎮。主產稻、棉花、油菜籽,並產豆類、花生、芝麻等。礦產有岩鹽、石膏、白堊土、膨潤土等。有磚瓦、陶器、編織等廠。湘澧鹽礦滷水工區駐此。有公路接207國道。(2)在重慶合川市南緣,地跨嘉陵江兩岸。面積58.7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鹽井溪,人口8900。昔為沿溪掘井煮鹽,故稱鹽井溪,鎮以此得名。亦稱河心場。明洪武時成集市,屬東山、富郁里。清雍正時已置鹽井溪場,乾隆時歸興仁里,光緒時改屬永清里,後為永清鎮轄場。1926年設鹽井鎮,1941年改鄉,1950年區設此。1958年建鹽井公社,1968年改為紅衛公社,1971年復原名。1983年又稱鹽井鄉,同年析街道、工礦區增置鹽井鎮。次年撤鄉入鎮。1992年九塘鄉劃入。產小麥、玉米、稻和蠶繭、柑橘,特產山羊板皮。為市乾果(核桃、板栗)基地之一。有水泥、化工、造紙等廠,華川機械廠設此。嘉陵江通輪船,渝合高速公路、212國道經此,鹽楊、鹽舊、鹽草等公路起點。名勝古蹟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東漢崖墓群、瀝鼻峽和水波洞。(3)在四川省鹽源縣中部偏南。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238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鹽井,人口1.8萬。因產井鹽,習稱鹽井。西漢為定笮縣治。北周置定笮鎮。唐初為昆明縣治。鹹通後為南詔國昆明城,為香城郡治。1942年置白鹽井鎮。以產鹽色潔白,故名。1950年為鹽井鄉,1958年改鹽海公社。1961年更名為鹽井公社,1979年析置城關鎮,1981年更名為鹽井鎮。1986年鹽井鄉併入。有州屬鹽源鹽廠。有製鹽、松香、釀造、食品、農機、磚瓦、果場等業。為縣商貿中心。西木公路經此。有遊覽地公母山。(4)在雲南省鹽津縣中部關河峽谷。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71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鹽井,鎮區跨關河兩岸,人口1.1萬。元設老鴉站於今城南老街,因當地關河邊有形似老鴉的石頭,俗名老鴉灘。清設鹽津渡巡檢司,以城北鹽井壩產鹽得名。1917年在此置鹽津縣。1931年大水後,縣治北移600米至官田壩,置鹽井鎮。又稱新街,即今縣大街。1950年為鹽津縣一區。1954年改城關鎮。1958年為城關公社。1959—1961年為大關縣治。1984年為城關區。1988年置鎮。產玉米、稻、小麥、薯類、油菜籽、烤菸、花生、芝麻、五倍子、油桐、茶葉、筍乾、柑橘、核桃、板栗等。有農機、制茶、菸葉復烤、食品、印刷、小五金、磚瓦等廠。為縣內最大集市,逢農曆三、六、九日趕集。昆水公路與鹽電公路交會於此。古蹟有石門古道標和清代摩崖。有烈士陵園。

鹽井鎮字典分解

鹽井的解釋 [salt well;brine pit] 為汲取含鹽質的地下水來制食鹽而挖的井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不妨一看:鹽坂【歷史典故】

源見“驥伏鹽車”。泛指受困厄的地方。唐 李賀《馬詩》之十一:“午時鹽坂上,蹭蹬溘風塵。”

鹽井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