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縣
一作黽池縣。秦置,屬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澠池縣西十三里朱城。西漢景帝中元二年 (前148) 徙治今澠池縣西十六里,屬弘農郡。東漢建安中移治蠡城 (今河南洛寧縣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改為北澠池縣,還治今澠池縣西十三里,為澠池郡治。隋開皇初復為澠池縣,屬熊州。大業元年(605) 移治新安驛 (今澠池縣東二十五里)。三年(607) 屬河南郡。十二年 (616) 移治大塢城 (今澠池縣北十五里)。唐屬谷州,貞觀三年 (629) 移治雙橋 (即今澠池縣)。顯慶二年 (657) 屬洛州 (後改河南府)。金末升為韶州。元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路。明屬河南府。民國初屬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
(澠miǎn) 在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北與山西省交界。屬三門峽市。面積1368平方千米。人口33.3萬。轄5鎮、11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水經注·穀水》:“因崤黽之池以目縣。”《禹貢》云:“澠當作‘黽’水蟲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戰國屬韓,後入秦。《史記·六國年表》:趙惠文王二十年“與秦會黽池”,即此。秦置澠池縣,治今澠池縣城西朱城村,屬三川郡。《大明一統志》:澠池“在澠池縣治北,黽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漢屬弘農郡。三國魏徙治蠡城(今洛寧縣境),屬弘農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澠池縣為南澠池縣;另置北澠池縣(今澠池縣西),為澠池郡治。西魏為河南郡治,大統十一年(545年)又移縣治於秦、漢舊縣。北周大象中廢河南郡。隋開皇初復改澠池縣。大業元年(605年)移治今縣城東,十二年又移治大塢城(今澠池城北),屬河南郡。唐貞觀三年(629年)又遷治於雙橋(即今澠池縣城),屬洛州。開元後和五代屬河南府。宋、金因之。元屬河南府路。明、清屬河南府。1913年屬豫西道,1914年屬河洛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6年與新安市合併為鐵門縣,同年復澠池縣。1949年屬陝州專區,1952年屬洛陽專區,1969年屬洛陽地區,1986年屬三門峽市。地處豫西山地和黃土丘陵區。黃河流經西北邊緣,澗河流經中部,北澗河、後澗河北流注入黃河。屬南溫帶半乾旱氣候。農產小麥、玉米、菸葉等。礦產有煤、鋁土、鐵、石英等。工業有煤炭、水泥、耐火材料、化工、釀酒等。隴海鐵路、310國道、南韓公路經過縣城。名勝古蹟和紀念地有仰韶遺址、秦趙會盟台、八路軍兵站舊址等。
澠池縣字典分解
澠池的解釋 (1) [Mianchi city](2) 古城名。一作黽池。因南有黽池得名。在今河南澠池縣西(3) 縣名。在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南岸,隴海鐵路橫貫,鄰接山西省,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