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三山

三山

①在今遼寧綏中縣西。《遼史·地理志》:來州“有三州山”。《方輿紀要》卷37廣寧前屯衛三山“在衛西北三十里。高數千仞,三峰並秀”。

②又名護國山、下三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板橋浦西。《寰宇記》卷90昇州上元縣:三山“其山孤絕,面東,西絕大江。按《輿地誌》云:其山積石濱於大江,有三峰,南北接,故曰三山”。《晉書·王浚傳》:太康元年(280),王浚伐吳,“順流鼓棹,徑造三山”。謝元暉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三山半落青天外。”皆此。

③在今江蘇武進縣東三十五里北新安鎮東北。《方輿紀要》卷25常州府武進縣:三山“三峰相連,中一峰尤峭拔。明初張士誠遣兵寇常州,吳良自江陰取間道,殲其援兵於無錫之三山,即此”。

④在今江蘇六合縣西北六十五里竹鎮。《輿地紀勝》卷38真州:三山,“巴山、麝香山、盤石山並在竹鎮”。

⑤即今江蘇鎮江市北長江江濱金山、北固山和江中焦山合稱。三山夾江相峙,世稱京口三山。

⑥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十餘里。《清一統志·徐州府一》:三山“上有三峰,故名。山腰有洞,又名南洞山。其下為三山堤。明萬曆四十年,大河嘗決於此”。

⑦在今江蘇吳縣西南百里東山鎮西南太湖中。《水經·沔水注》:“(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唐皎然詩:“太湖三山口,吳王在時道。”《清一統志·蘇州府》 “三山”條:“《寰宇記》引《吳興山墟名》云:三山在太湖中,白波天合,三點黛色,今屬吳縣。《府志》: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三峰,地相連線。上有吳妃太姥祠。”

⑧即今安徽淮南市西南山三鋪。舊屬壽縣。清光緒《壽州志》卷3:“三山在治東三十里,與鳳台縣接壤。”

⑨在今安徽來安縣東。《輿地紀勝》卷42滁州:三山“在來安縣東二十里,並立三山,因名”。

⑩在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區)西十六里椒江南岸。《方輿紀要》卷92台州府:三山在“府東八十五裏海門衛西南。衛濱海、散漫無險可依,山峙立椒江南岸。為衛境之望”。

(11)福建福州市的別稱。宋曾鞏《道山亭記》:“城中凡有三山,東曰九仙,西曰閩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閩山一名烏石山。”明《寰宇通志》卷45福州府《山川》:三山,“九仙、烏石、越王三山俱在城中,故名”。

(12)一作參山。在今山東萊州市北五十里之三山島。《史記·封禪書》 載:古帝王所八神,“四曰陰主,祠三山”。《索隱》:“《地理志》:東萊曲成有參山, 即此三山。”

(13)在今河南確山縣南。《方輿紀要》卷50確山縣:三山“在縣南三十里。與馬鹿山、會龍山並峙。因名”。

(14)在今廣東揭西縣北。《方輿紀要》卷103潮州府揭陽縣:三山“在縣西百五十里。一名獨山,南溪經其下”。

(15)在今廣東南海市東,北距廣州市二十七里。《方輿紀要》卷101廣州府南海縣:三山“在府南二十七里。三峰並起,競秀凌空,舊有三山寨,明初廖永忠擒邵宗愚於此。今為桂華堡”。

(16)在今寧夏鹽池縣南。明嘉靖《寧夏新志》卷3韋州守御千戶所:三山“在城(韋州)東百里。三峰列峙如指”。


(1)即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西南、長江東岸三山磯。以有三峰得名。長江從西南來,此山特當其沖,形勢奇險。六朝都建康(今南京市),三山為其西南江防要隘,故又稱護國山。《晉書·王濬傳》: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伐吳,濬自發蜀,“順流鼓棹,徑造三山”,即此。唐李白有“三山半落青天外”詩句。(2)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北固山和焦山的合稱。處江濱和江中,世稱“京口三山”。(3)在江蘇省徐州市東南。上有三峰,故名。山腰有洞,因此又名南洞山。山下有三山堤。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黃河曾在此決口。(4)在江蘇省無錫市沖山南端。是太湖中的小島。由四峰組成,頭尾二山,叫東鴨、西鴨,主山叫三峰,另一小峰無名。已建為風景秀麗的湖中公園。從黿頭渚有遊輪可至島畔。三山主峰,高出水面50米左右,周圍長約2.5千米,四面環水,幽雅清靜。山上植有千株楓樹,秋深時鮮紅如火。由盤山路而上,至半山腰,有茶室休息,可觀賞太湖變幻無窮的景色。在三峰與西鴨之間建有五孔長橋,遊人漫步橋上,可觀三山全景,飽覽太湖風光。(5)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洞庭東山西南太湖中。為一大二小的山島,一為主島三山,余名澤山、厥山。主峰海拔81.2米。相傳因春秋末期有吳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名。唐鹹通十三年(872年)建有三峰寺。明曹熙《三峰寺莊田記》云:“三峰古剎也,四面皆平湖,……是山屹乎其中,孤絕而巧,世人呼為小蓬萊,勝概甲吳中。”山上舊有十景之勝。現存者有姑亭,傳為梳妝檯;板壁峰,人稱行山,石峭陡立,恰似一天然的水石盆景;疊石,以石著勝,傳為吳王愛女之別宮所在;十二生肖石,石臨太湖,玲瓏嵌空,似十二生肖之動物形狀;其餘尚有香爐石、牛背岩等。島上家家培植盆景,堪稱水碧山翠小蓬萊。(6)又稱三水山。在浙江省安吉縣東南。《大清一統志》:“有三水,一水東出烏程,一水北出長興,一水北入本縣(指安吉縣)境。”(7)又稱叄山。在山東省萊州市北海濱。《史記·封禪書》:戰國、秦、漢時,帝王祭祀“八神”中的第四神“陰主”於此。《漢書·郊祀志》:宣帝“祠叄山八神於曲城(今萊州市東北)”,即此。(8)在廣東省廣州市南。三峰並起,下臨珠江,各高三十餘丈。舊有三山寨,明初廖永忠擒邵宗愚於此;清時為桂華堡。 (9)福建省福州市的別稱。北宋文學家曾鞏《道山亭記》:“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北曰粵王,故郡有三山之名。閩山一名烏石山。”《寰宇通志》福州府山川:三山“九仙、烏石、越王三山俱在城中,故名”。北宋詩人謝泌有“城袤三山千簇寺”、陳軒有“城裡三山古越都”之句。南宋梁克家撰有《三山志》。(10)見“三神山”。(11)即“叄山”。

三山字典分解

三山的解釋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三的解釋 三 sān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3; 部首: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順便了解:三茅山【歷史地名】

又名句曲山。即今江蘇西南部茅山。《元和志》卷25潤州延陵縣:“茅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經》,不錄。”《輿地紀勝》卷7鎮江府:三茅山“漢有鹹陽三茅來治,故名茅山焉”。《清一統志·鎮江府一》:三茅山,“漢景帝時,茅濛曾孫盈,與其弟武威太守固、西河太守衷,得道於此,因名三茅山”。 古山名。即今江蘇省金壇市西茅山大茅峰。因漢景帝時,茅盈與其弟固、衷得道於此,故名。

三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