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①在今福建莆田縣東南海濱。《清一統志·興化府》: 嵩山 “上有石室,苔紋成 ‘文筆峰’ 三字,宛然如書,颳去復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
②在今山東臨朐縣西南五十二里。《清 一統志·青州府一》: 嵩山 “有異水洞,出銀礦,又出鉛、鐵、銅、錫、丹砂之類。山下河水,間出砂金”。
③古名嵩高、外方、大室。在今河南登封市北。《舊唐書·高宗紀》: 永淳元年 (682) 七月,“造奉天宮於嵩山之陽”。武則天聖歷二年 (699) 二月,“幸嵩山”。《清一統志·河南府一》 引《舊志》 曰:“嵩山在登封縣北十里。其山東跨密縣,西跨洛陽,北跨鞏縣,延亘百五十里。太室中為峻極峰,左右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峰。又西二十里為少室山。其峰三十有六。”
④在今湖北鄖西縣西南。《方輿紀要》 卷79上津縣: 嵩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高聳,與洵陽縣諸山相接”。
在河南省中部,其主體在登封市境。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山(1512米)組成,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稱外方山。夏禹時稱嵩高、崇山,商湯時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東周始定嵩高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裡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蹟等,分為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臥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七十二峰(五乳峰和峻極峰未計在內)。嵩頂又名峻極峰,是中嶽嵩山的主峰,古有“嵩高峻極”和“峻極於天”之說。著名勝跡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元代觀星台及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淨藏禪師塔、初祖庵、嵩陽書院、石淙河摩崖題記、劉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遺址等,均為遊覽勝地。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辟有國家森林公園。
嵩山字典分解
嵩山的解釋 山名。在 河南省 登封縣 北,為五嶽之中嶽。古稱 外方 、 太室 ,又名 崇高 、 嵩高 。其峰有三:東為 太室山 ,中為 峻極山 ,西為 少室山 。 唐
嵩的解釋 嵩 sōng 〔嵩山〕山名,在中國河南省。 高:嵩巒(高聳的峰巒)。嵩呼(亦稱“山呼”)。 筆畫數:13; 部首:山; 筆順編號:2524125125251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