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鎮

三合鎮怎么寫好看

三合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1)在吉林省龍井市東南部,瀕圖們江。面積310平方千米。人口 5820,多朝鮮族。鎮人民政府駐三合,人口930。1915年綏遠堡所轄十二社合為三社,遂名三合。1949年為三合區,1956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4年置鎮。產稻及蘋果、梨。有畜牧業,“延邊牛”有名。設有海關、邊防站。為龍三公路終點。(2)在浙江省天台縣東南部。面積59.7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黃務,人口6550。1950年為三合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為鄉,1988年置鎮。舊時境內王、鮑、許三大族間多糾葛,後化干戈為玉帛,取名三合。產稻、柑橘、茶葉、兔毛等。有橡膠、建材、釀酒、化工、漁網等廠。為附近地區農副特產品集散地,商賈雲集。公路通縣城。(3)在安徽省陽市潁州西南部。面積48.6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螞蝦集。名螞蝦集。清末有個老人在此設茶棚,因他瘦小弓腰,綽號“螞蝦”,故名。1948年建三合鄉,屬程集區。1956年屬王店區,1958年屬程集公社。1961年成立三合公社,1969年併入城郊公社,1973年復置三合公社。1983年改三合鄉。1992年併入程集鎮。1996年隸屬州區。1998年改置三合鎮。為區內糧食產區之一,有肉類冷凍廠和山羊養殖場。(4)在湖北省應城市東部。面積81平方千米。人口4.1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店,人口1170。傳昔有三戶在此開茶水店,故名。1949年為第三區。1955年分屬城郊、楊河及郎君區。1958年為火箭公社,1959年改為三合公社。1984年復為區,同年改置鎮。地處大洪山地,漳河、溳河流經鎮境。主產稻、棉花、小麥,並產茶葉。有布機製造、煤球、糧食加工等廠。為市東部農貿集市。應三等公路經此。(5)在廣東省台山市中北部。面積295平方千米。人口4.8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圩,人口 2500。因那金、西華、黎洞三水在此合流,故名三合。明、清時屬德行都。1935年屬台山縣第十三區,1945年屬第七區。1957年初分屬三合、那金、新安、溫泉諸鄉。1958年設三合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置鎮。地處潭江流域丘陵區。主產稻,並產花生、蔗、茶葉、豆、薯類。林產以濕地松為主。有軋鋼、鑄造、塑膠、服裝、糧油加工、澱粉等廠。有公路接325國道並通台城。(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西部。面積88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街,人口350。因由范、楊、李三家合建得名。原屬北通公社,1984年析置三合鄉,1993年置鎮。產稻、甘蔗、香蕉、柑橙、荔枝、龍眼、黃欖等。有爆竹等廠。公路通博學及福旺。(7)在重慶市豐都縣西部、長江南岸。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78.1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廟坡,人口4520。相傳有一怪石處在長江、倉鸞河、龍河交匯處而稱“三合”。1949年前後為江南鄉。1958年改上游公社,1961年改稱江南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新建鄉併入。1998年置三合鎮,並為縣治。產稻、玉米、小麥、花生、蠶繭、柑橘等。有建材、釀酒等廠。豐涪、豐石等公路經此。(8)在重慶市開縣西部。面積69.6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場,人口1040。清末建場,因三條溪河在此匯合得名。1930年置三合場鄉。1935年為三合場聯保。1940年更名三合鄉。1958年併入中和公社,1961年析置三合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納入白水鄉,置三合鎮。產稻、小麥、玉米、薯類及蠶繭、柑橘、油桐、甘蔗。有釀酒、建材、糧油加工等廠。為農副產品集散地。竹蓆馳名。開宣公路經此。(9)在重慶市璧山縣南部。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1.8萬。鎮人民政府駐新場,人口1700。1935年大佛寺、二郎崗、新場三鄉土地合併,名三合鄉。1946年原三鄉恢復,1950年又合併為三合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置鎮。主產稻、小麥、玉米、大豆、甘薯。特產“雲霧山綠茶”、“錦橙”、紅橘、水蜜桃、西洋梨。有“水果之鄉”美譽。工業有電力、採煤、天然氣開採等。公路通丁家、馬坊等。 (10)在四川省江油市南部。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9.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白路,人口4萬。以境內地名三合場得名。1950年為三合鄉,1958年為公社,1983年復為鄉。1992年石嶺鄉併入,置三合鎮。有水泥、農機、飲料、玻璃纖維等廠。寶成鐵路和中雁、江梓公路經此。名勝有翠屏山。(11)在四川省簡陽市東北部。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人口3000。因清代王二姓在水磨河兩源匯口處各建一場,北名三岔灘,南名三合場,故名。1949年為三合鄉,1961年改公社。1981年更三合場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三合鎮,塘壩鄉併入。主產棉花、甘蔗、油菜籽、生豬、柑橘等,特產紅花。有農機、石膏板、預製板、磚瓦、釀酒等廠。通公路。(12)在貴州省義縣南部。面積227.7平方千米。人口6.1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街,人口6000。原名螺螄堰,因村邊堰得名。鎮區原為三片,分別稱雲街、老街、桐梓市,後因鎮區發展連成一片,1941年更名三合。1953年置鎮,1958年廢,1984年復置。1992年以三合、九屏、新站、金雞坪、刀靶五鄉鎮合併置三合鎮。產稻、小麥、玉米、蔬菜、花生等。有農機修理、釀酒、建築、印刷等廠。附近多煤礦、白雲石礦。為縣南部農副產品集散地。貴崇公路經此。(13)在貴州仁懷市北部。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村,人口1760。清光緒年間始興集市。1932年置營昌鄉,1942年置三合鄉。1953年分置三合、統一、人民、和建、兩岔等鄉,1958年撤鄉建三合公社。1961年改置三合土、堰塘、兩岔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合併建三合鎮。產稻、高粱、小麥、玉米。礦產有煤、硫黃等。有釀造、水泥等廠。仁習公路經此。(14)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北部偏西、都柳江畔。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81.4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人民政府駐四街,人口 3340。因打箭河、大河、馬場河在此匯合得名。原名三腳屯,水族稱漢壩。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於此設獨山州同乾隆八年(1743年)改為三腳屯理苗州。1913年後為三合、三都縣治。1941年置三合鎮。1966年更名城關鎮,1983年復名三合鎮。1991年三合、堯麓、苗龍三鄉併入三合鎮。產稻、玉米、大豆、油菜籽等。礦產有銻、金、硫、鐵等。有農機、釀酒、糧食加工、印刷、造紙、紡織等廠社。隆三、三荔、白三公路在此交會。都柳江可通航。(15)在甘肅省和政縣北部。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蒿支溝,人口2100。原為三合鄉,屬廣通回族自治縣所轄,1956年劃歸和政縣。1958年與城關鎮合併為城關公社。1961年析設三合公社,1983年改鄉,2001年置鎮。產蔬菜、林果。有畜牧業,並有建築、果品加工、畜產品加工等業。蘭郎公路經此。(16)在青海平安縣中西部。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1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合,人口2370。原名高羌,1953年將其寨、高羌、寺台三鄉合併設三合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2001年置鎮。產春小麥、豌豆、馬鈴薯、油菜籽、蔬菜、花椒等。有絨毛針織、碳化矽、鞭炮、地毯加工等廠。名勝古蹟有冰嶺藥水台療養院、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

詞語分解

  • 三合的解釋 .謂陰氣、陽氣、天氣相合。《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楊士勛 疏:“陰能成物,陽能生物,天能養物,而總雲生者,凡萬物初生,必須三氣合,四時和,然後得生。”《楚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郭扶鎮

在重慶市綦江縣中西部。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鎮人民政府駐郭扶場,人口。清雍正年間有鄉人郭氏行善施粥扶貧,乾隆初成場,名郭府場,乾隆四十一年年改名郭扶場。年置郭扶鄉,年改公社,年復鄉。年郭扶鄉、騎龍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三合鎮歷史

相關歷史

三合鎮_三合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