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鎮
①北宋置,屬長興縣。即今浙江長興縣西北二十八里水口鄉。清同治《長興縣誌》卷1:水口“顧渚山之水從此出,故名”。唐杜牧有《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詩。
②北宋置,屬古田縣。即今福建古田縣南水口鎮。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至端拱元年(988)嘗為古田縣治。
④即今江西贛縣西北贛江西岸水口。清時有把總駐防。
⑤即今廣東興寧市東南水口鎮。《方輿紀要》卷103興寧縣:水口鎮在“縣南四十里。有巡司。洪武八年置,為興寧、長樂二水交流之所”。
(1)在安徽省來安縣西南部。面積124平方千米。人口4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人口2520。因地勢低洼,每逢暴雨,附近崗地流水大都集中到此,故名。1958年設水口公社。1962—1965年屬水口區。1985年改置鎮。1992年十二里鄉併入。主產稻、小麥、油菜籽。特產大蒜、藕、席草等。有水泥預製件、輪窯、繅絲等廠。泗浦公路經此。來安河通行木船。有漢建陽城遺址。(2)在福建省古田縣西南部。面積130平方千米。人口1.1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人口 4130。處閩江、古田溪交匯處,故名。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至端拱元年(980—988)曾為縣治。1986年由莪洋鎮析置水口鎮。主產稻。建有水口電站。為閩江航運中途站。唐代起即為重要驛站。外福鐵路、安嵩公路經此。(3)在福建省德化縣東北部、滻溪下游。面積20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鎮人民政府駐湖坂,人口490。處滻溪、涌溪、石牛溪三水匯合處,故名。1958年設水口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鎮。主產稻、甘薯,並產松、杉、竹、松脂、油茶、李、板栗、筍等。礦產有高嶺土、石灰石、葉蠟石、磁鐵、赤鐵和銅。建有水電站。福三公路通此。古蹟有清瓷窯遺址三處。(4)在湖南省炎陵縣中部。面積200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圩,人口2020。因居河漠水支流漿溪、桃溪匯合口南側,故名。1950年屬炎陵縣第三區。1952年為水口區,1958年為水口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置鎮。主產稻、油茶,並產茶葉、木材、藥材、香菇、玉蘭片。有農機修理、木材加工、家具等廠。為縣境中部集市貿易中心。106國道經此。(5)在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中部。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1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人口 7150。鎮以駐地名,以其處嶺東河入瀟水處,故名。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設圩,為縣中部重要集鎮。1950年設水口鄉,1954年置城關鎮,1980年改名水口鎮。1954—1985年為縣人民政府駐地。主產稻,盛產杉、松、油茶、山蒼子等。有竹木加工、藤椅、火柴、家具、化工等廠。江連公路經此。(6)在廣東省興寧市東南部、寧江下游。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圩,人口3070。因處寧江匯入梅江口得名。1949年設水新鄉,1950年屬興寧縣十區。1955年析出宋聲、下堡兩公社。1978年又析出水西公社,1983年並水西公社設水口鄉,1987年建鎮。地處興寧盆地東南邊的梅江谷地區。主產稻、甘蔗、花生、大豆、薯類等,並產茶葉、龍眼、荔枝、梨等。大坑陶瓷歷史悠久,還有農機廠和小型水庫。為附近農貿集市。惠水公路經此。梅江通6~10噸機帆船。(7)在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中北部、東江畔。面積114平方千米。人口4.7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人口5670。駐地古稱水口井。清末,因地處凹背瀝匯入東江的出口,故名。1949年屬二十三區,1958年併入平潭公社。1961年析置水口公社,1984年設區,1986年建鎮。地處沿江低洼易澇易旱地區,建國後修水庫,築堤圍。主產稻、甘蔗、花生。有農機修理、農副產品加工等廠。東江可通航。惠水公路經此。(8)在廣東省南雄市東部偏南。面積114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圩,人口1310。因在寶江河和湞江匯合處得名。1949年屬南雄第八區。1958年設水口公社,1959年屬湖口公社。1961年分設水口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建鎮。地處南雄盆地中部,多紅層丘陵台地。主產稻、甘薯、黃煙、花生、大豆等。為附近黃煙、家禽等農副產品集市。有林產、化工、木製工藝等廠。雄南公路經此。(9)在廣東省開平市東北部。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人口1.1萬。因處新橋水(水口河)與潭江匯合口,故名。俗稱“單水口”。清大部分屬登名都,小部分屬古博都。1912年分屬開平縣第九、十區。1950年為第四區,1952年屬第八區。1958年與月山、水井合設水口公社。1960年析置月山公社,1961年析置水井公社。1983年分置水口區、水口鎮。1987年撤區合建鎮。地處潭江沖積平原區。主產稻,並產柑橘、橙、甘蔗、蔬菜。特產水口大蒜、腐乳。有五金、水泥、化工、服裝、食品、印刷、糧食加工等廠。325國道、沙水公路及新浮公路在此交會。潭江通航。(10)在廣東省信宜市西南部。面積123.8平方千米。人口6.6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圩,人口5470。初始居民由恩平縣水口遷此,故名。1950年屬信宜縣一區,1958年與五鎮隆合置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水口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鑒江谷地丘陵區。產稻、香蕉、柑橙、菸葉、砂仁、茶葉。有紅磚、食用菌、糧食加工等廠。207國道經此。(11)在廣東省陽山縣東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人口680。因在七拱河匯入連江之口,故名。1949年屬陽山縣一區。1959年屬青蓮公社,1960年析置水口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連江上游丘陵,石灰岩山地遍布,喀斯特地貌發育。主產稻、玉米、甘薯,並產芝麻、蠶繭、黃姜等。建有果、林場。有磷肥、重晶礦、鐵礦、農機、糧油加工等企業。水谷公路起點,連江通航。八仙門、將軍門等為風景點。(1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西南部。面積145平方千米。人口1.6萬,9%瑤族。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圩,人口750。因駐地處大水河與小水河匯合處,故名。1950年為賀縣十區。1958年稱水口公社,1962年併入大平公社。1984年析置水口鄉,1997年改設鎮。地處山區,產松、杉、油茶、茶葉、油桐、竹、八角、玉桂,還有玉米、稻、“沙田柚”等。有竹木工藝、松香、農機等廠。公路通大平、公會。(1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西部、水口河東岸,西北與越南相接。面積210平方千米。人口2.2萬,91%壯族。鎮人民政府駐水口新街,人口1400。因處峒桂河、水口交匯處,故名。1950年為水口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鎮。產稻、玉米、甘蔗、木薯、豆類等。為邊境貿易口岸,歷為邊防要塞。邕水公路終點,並有公路通越南。(14)在重慶市銅梁縣北部。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場,人口870。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場,以水口廟得名。1919年置水口鄉,1958年改公社,1958年復鄉,1993年建鎮。產稻、小麥、玉米、甘薯及蠶繭、柑橘、花生、棕櫚、使君子等。有麵粉加工、釀酒、絲綢等廠。銅合公路經此。(15)在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西部。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人口 2020。以駐地水口場得名。1949年為古市鄉。1958年屬蘇稽公社,1961年為水口公社。1984年設水口鄉,1992年並羅漢鄉建水口鎮。為省速生豐產林、商品糧、瘦肉型豬及市蔬菜生產基地。有化纖玻璃、釀酒、竹編等廠。特產“嘉蘇大曲”酒。是樂山地區農副產品供應地。有泰山石水碼頭。蘇沙公路經此,水路大渡河上至沙灣下通岷江、長江。(16)在四川省邛崍市西部。面積72.3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場,人口800。為市西北山溪水匯合地,故名。1949年為水口鄉,1958年為水口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6年置鎮。盛產茶葉、海椒、紅梅、蠶繭。有竹木加工、食品、制茶等廠。大水、邛蘆公路經此。(17)在四川省古藺縣東南部。面積200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寺,人口300。1950年為水口鄉,1958年為水口公社,1984年改為水口鄉。1992年廟林、九嶺鄉併入置水口鎮。產甘蔗、柑橘、桐卷籽等。有制茶、採煤等業。特產紅碎精茶。為縣東南邊緣農副產品集散地。古仁公路經此。(18)在貴州省黎平縣東南部。面積260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村,人口1830。因處雷洞河、南江河匯合口,故名。1913年置洪州分縣於水口,1932年置水口鎮,1944年置水口鄉。1953年建水口鎮,1958年建超美公社,1963年設水口公社。1968年岑牙、青光、南江公社併入,1984年復為鎮。產稻、油菜籽、杉、松等。有農具、電力、糧油加工、縫紉等廠。是縣東南部邊界重要農貿集鎮。黎水公路經此。(19)在陝西省彬縣南部。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 1.6 萬。鎮人民政府駐水口鎮,人口790。因地勢低洼,為四股水之交匯處,故名。1949年設水口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7年設鎮。主產小麥、玉米,盛產菸葉。有公路通縣城。境內有前秦苻堅墓、西漢丞相公孫賀墓。
水口鎮字典分解
水口的解釋 (1).水流的出入口或其近旁。《爾雅·釋水》“瀵,大出尾下” 晉 郭璞 註:“ 河 東 汾陰縣 有水口,如車輪許,濆沸涌,其深無限,名之為瀵。”《三國志·吳志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