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
歷史字典解釋
在青海省東北部,青海湖以北,東、北鄰接甘肅省。面積4.5萬平方千米。人口26.7萬。轄海晏、祁連、剛察3縣和門源回族自治縣。州人民政府駐海晏縣。因處青海湖以北得名。古為羌地。漢初稱小月氏。西漢元始四年(4年),置西海郡,治今海晏縣三角城。魏、晉時,海晏、剛察一帶為西平郡轄,余為羌地。北魏、北周大部為吐谷渾地。隋為西海郡地。唐為吐蕃地。北宋為吐蕃阿柴麻地。元分隸吐蕃等處宣慰司和甘肅行省。明洪武六年(1373年)大部屬西寧衛,南部剛察一帶為罕東衛地,後為朵甘行都指揮司轄。正德七年(1512年)後,為東蒙古牧地。崇禎十年(1637年)為衛拉特蒙古(西蒙古)和碩特部牧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設大通衛於北川營地(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北),隸西寧府。次年編定青海蒙古29旗,封地在今海北州境的有6旗,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西寧辦事大臣)節制。乾隆九年(1744年)大通衛移治於白塔城(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北城關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衛為大通縣,州境東部為大通縣地,隸西寧府。1917年南部剛察、海晏兩縣歸都蘭理事轄。1928年由大通、西寧二縣析置亹源縣,省直轄。1939年由亹源縣析置祁連設治局。次年由都蘭縣析置海晏設治局(1943年改為海晏縣),均由省直轄。1950年祁連、海晏均設區行政委員會,分別由門源、湟源縣轄。同時所設剛察區行政委員會由省直轄。1952年將祁連行政委員會改為祁連自治區(縣級)。將海晏縣改為海晏藏族自治區(1951年設海晏縣)。1953年祁連自治區和海晏藏族自治區分別改為祁連縣、海晏縣;亹源縣改為亹源回族自治區(縣級);剛察區行委改為剛察縣;1953年12月31日設立海北藏族自治區(地級,1953年9月30 * 準),海北之名,始於此,駐浩門鎮(1993年移治于海晏縣西海鎮)。1955年改為海北藏族自治州。地處祁連山地區東部,地勢北高南低,由一系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南部為青海湖湖濱平原。草原廣闊,森林及水資源豐富。有托勒河、黑河、八寶河、大通河(浩門河)、湟水等。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經濟以畜牧為主,兼有農業。畜產藏系羊、半細毛羊、氂牛、馬。以產“大通馬(浩門馬)”、“西寧毛”著稱。農產青稞、油菜籽,為省油料生產基地。產雪蓮、大黃、羌活、黃芪、鹿茸、麝香等藥材和雪豹、白唇鹿、野牛、盤羊、野驢、猞猁、雪雞、藍馬雞等野生動物。礦產有煤、鐵、銅、石棉等。工業有採礦、電力、機械修配、糧油加工、毛紡、製革、製藥等。青藏鐵路(在建中)和青新、寧張、湟嘉、民門公路經此。古蹟有西漢西海郡古城、尕海古城、北向陽古城,卡約文化時期德州古墓地、哈龍巖畫,唐金巴台古城、崗龍溝石窟寺,宋克圖古城等。
詞語分解
- 海北的解釋 泛指僻遠的北方。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朔南暨教,海北騰聲。” 南朝 陳 徐陵 《河東康簡王墓誌》:“違青丘於海北,應紫蓋於 江 南。”
- 自治州的解釋 地位在省之下、縣之上的一級民族行政區劃名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歷史地名推薦:橫溝市鎮
在湖北省石首市北部。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鎮人民政府駐橫溝市,人口。原名橫溝子,因還有一條橫溝,居民經商形成小街,故名。建國初為橫市鄉,屬江北區,年改屬第四區,年再屬江北區。年屬人民大垸公社,年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海北藏族自治州歷史
猜你喜歡
遵義會議會址的歷史解釋
在貴州省遵義市老城子三司副使的歷史解釋
官名。三司次官。五代於陵仲子的歷史解釋
源見仲子灌園。指戰國湖北自強學堂的歷史解釋
即自強學堂。遮天迷地的歷史解釋
同遮天蓋地。封神演義議長的歷史解釋
官名。清末各省諮議局李密的歷史解釋
北齊平棘人,字希邕。火燼灰冷的歷史解釋
五代王裕仁開元天寶遺郡軍府長史的歷史解釋
官名。晉始置,晉書桓林下風標的歷史解釋
借指女子閒雅超脫的儀科舉制的歷史解釋
見科舉。昭華的歷史解釋
內官名。三國魏明帝置龐清的歷史解釋
字子異,酒泉表氏今甘成皋縣的歷史解釋
本戰國成皋邑,後屬秦畢節衛的歷史解釋
明洪武十七年置,屬貴盜妾崑崙的歷史解釋
太平廣記卷一九四載唐堂邑父的歷史解釋
本名甘父,胡人,為漢宋史的歷史解釋
書名。元脫脫等撰。四虞悰的歷史解釋
南朝齊會稽餘姚今屬浙修舊起廢的歷史解釋
把舊有的修補好,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