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
①在今河北行唐縣西北。《方輿紀要》 卷14行唐縣: 箕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以峰形若箕而名”。
②在今山西左權縣東。《元和志》 卷13遼山縣: “箕山,在縣東四十五里。” 唐武德八年 (625)改遼州為箕州,因箕山為名。
③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約四十里。《清一統志·解州》: 箕山 “在平陸縣東北,接夏縣界。山形如箕。相傳即許由隱處”。
④亦作覆舟山、濰山、箕屋山。即今山東莒縣東北一百里五山。《水經·沭水注》: 箕山之水 “東出諸縣西箕山……其水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⑤亦名山。 即今山東青州市東五十里香山。《隋書· 地理志》: 北海郡都昌縣下作“箕山”。
⑥即今山東鄄城縣東北三十里箕山。《方輿紀要》卷34濮州 “歷山” 條下: 箕山 “在州東五里。俗訛為許由辭位避居處”。
⑦在今河南登封市東南。《孟子·萬章》: “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 《史記· 伯夷列傳》: “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太史公曰: 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後世遂以 “箕山之志” 為隱居不仕的代稱。按許由隱居之箕山,又有在今山西和順縣東和河南范縣西南等說。
⑧亦名雞山、金雞山。在今四川營山縣東北七十里。清嘉慶初,白蓮教羅其清據此。清魏源 《聖武記》 卷9: 嘉慶三年 (1798),冉文儔“走就羅其清於箕山……德楞泰已盡破箕山”。即此。
(1)在河北省行唐縣中部、郜河西岸。以山形如箕,故名。海拔266.8米。植被覆蓋主要是茅草、灌木。據《行唐新志》載:“許由,帝堯欲禪位不受,遂逃去隱於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2)又稱許由山。在河南省登封市南。山上平如簸箕,故名箕山;又因遠望如枕頭,俗稱枕頭山。相傳堯時許由、巢父曾隱居於此。堯讓天下於許,許堅辭不受,洗耳於潁濱。時巢父牽牛來飲,知其故,嫌水污牛口,又牽牛至上游。今山上有許由墓、廟,山下有巢父墓、洗耳泉、飲牛坑、掛瓢崖等遺蹟。
箕山字典分解
箕的解釋 箕 jī 用竹篾、柳條或鐵皮等製成的揚去糠麩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稱“簸箕”):箕帚。 簸箕形的指紋,不成圓形:斗(d弖 )箕。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