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駐蹕山

駐蹕山

①又名神山、神嶺峰。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二十五里。《明一統志》 卷 1順天府: 駐蹕山“山石刻駐蹕二字,金章宗嘗游此”。又 《方輿紀要》 卷11昌平州: “其山綿亘而北,凡二十里,石皆壁立。正北有石梯,可登陟。金主暻嘗游此,因名。”

②在今河北昌黎縣西五十里。《方輿紀要》 卷17昌黎縣: 駐蹕山,“ 《舊志》: 唐太宗征高麗還,登此。郭造卿曰: 疑後魏文成帝嘗游此,俗誤以為太宗也”。

③即今遼寧海城市西南唐王山 (平頂山)。《新唐書·高麗傳》: 貞觀十九年 (645) 伐高麗,攻安市城,“帝自山馳下,虜大亂,斬首二萬級。……因號所幸山為駐蹕山,圖破陣狀,勒石紀功”。即此。另一說在今遼寧遼陽市西南十五里首山。《遼史·地理志》 東京遼陽府: “駐蹕山,唐太宗征高麗,駐蹕其巔數日,勒石紀功焉。俗稱手山。” 按勒石紀功之駐蹕山在安市城,不在此處。

④本名薛家山。在今安徽寧國縣南。《方輿紀要》卷28寧國縣 “雞山” 條下: “又南二里曰薛家山。明太祖南征,嘗駐蹕於此,亦名駐蹕山。”


古山名。有三,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南的首山(即馬首山)、北寧市西北的醫巫閭山及海城市西南的平頂山。因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與高麗交戰時,曾駐蹕於上述諸山,故稱。又曾為了表彰戰績,勒石紀功於駐營過的海城市南面的山上,後世亦稱此山為“駐蹕山”。

駐蹕山字典分解

駐蹕的解釋 [stay temporarily on the way;stop over on the way] 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暫停小住一昨駐蹕金墉,備嘗遊覽。&mda

山國語字典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多學學:駐防將軍【歷史官職】

官名。清朝八旗駐防地之最高長官,見“將軍”。 官名。清代八旗兵世駐各省重地,稱為駐防旗,其領兵將軍,稱駐防將軍,如陝西的西安將軍,江蘇的江寧將軍,浙江的杭州將軍,湖北的荊州將軍,廣東的廣州將軍,四川的成都將軍等。駐地的軍政、民政皆由將軍以下各官掌管,惟純屬地方行政範圍的仍由督撫處理。將軍下有副都統、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尉等。見《歷代職官簡釋·駐防將軍》。

駐蹕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