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然耳

想當然耳怎么寫好看

想當然耳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耳:而已,罷了。想來當是這樣罷了。指出於主觀想像,並無什麼根據。《後漢書.孔融傳》:“融乃與(曹)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宋.龔頤正《芥隱筆記.殺之三宥之三》記載,蘇軾作《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有“皋陶(yáo)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話,梅堯臣問他出處何在,他說:“想當然耳。”也作【想當然】。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僅僅根據一知半解,根據‘想當然’,就在那裡發號施令。”

詞語分解

  • 想的解釋 想 ǎ 動腦筋,思索:感想。思想。想法。想像(配置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入非非。異想天開。幻想。 推測,認為:想必。想見(由推想而知道)。想來(表示只是根據推測,不敢完全肯定)。想當然(憑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鬢廝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歷史典故推薦: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色:臉色。舉:鳥飛起來。集:鳥群停在樹上。 原意是說孔子的臉色動了一下,野雞就飛向天空,盤旋了一陣,又停落在樹上。 比喻人當見幾而作,方可全身遠害。語出《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想當然耳歷史

相關歷史

想當然耳_想當然耳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