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

粟(sù速):小米。泛指糧食。此典指伯夷、叔齊周武王戰滅商紂王后,不吃周朝糧食。後以此典比喻忠誠堅定,有氣節。殷朝末年,有個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東)。國君有幾個兒子,大子叫伯夷,小子叫叔齊。孤竹君去世,按遺囑應立叔齊為國君,但叔齊不肯,堅持把君位讓給哥哥伯夷,而伯夷遵父命要弟弟叔齊繼位,兄弟兩人互相推讓。結果兩人都沒有繼承君位,先後都逃走了。他們投奔西部地區一個諸侯國首領周伯昌(周文王姬昌)。當伯夷、叔齊趕到那裡,姬昌已去世,他兒子姬發(即周武王)即位,正準備出兵討伐商紂。伯夷、叔齊攔馬勸諫,可是姬發討紂主意已定,堅持發兵東征,周武王平定商紂禍亂,天下都歸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那是可恥的,他們堅持氣節,不吃周朝之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縣南)。此典又作:“周粟不顧”。

【出典】:

《史記》卷61《伯夷列傳》2123頁:“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以周朝王室為宗主),而伯夷,叔齊恥之,義(堅持氣節)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

【例句】:

唐·李白《送張秀才從軍》:“周粟猶不顧,齊珪安肯分。” 魯迅《故事新編·採薇》:“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議定‘不食周粟’,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後開始實行,所以當晚把它吃完,從明天起,就要堅守主義,絕不通融了。”


述賓 粟,穀類。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朝的糧食。比喻不事二主,從一而終。《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多用於人的操節方面。

不食周粟字典分解

成語不食周粟的解釋 粟:小米,泛指糧食。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不食的解釋 (1).不吃。《論語·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怒,不食。”(2).指不食之地。 唐 柳宗元 《連州司馬凌君權厝志》:“是州

周粟的解釋 周 代的祿食。《史記·伯夷列傳》:“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後多指有氣節者所不能接受的新朝的俸祿。

不妨一看:不生不滅【歷史典故】

滅:消亡,死。佛家語。認為佛法常住,無生滅變遷。晉.王中《頭陁寺碑文》:“蓋聞挹朝夕之池者,無以測其淺深;仰蒼蒼之色者,不足知其遠近。況視聽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滅者哉!”《西遊記》一九回:“舍利子,是諸佛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並列 佛家語。佛法無生滅變遷,永存不變。晉·王巾《頭陁寺碑文》:“仰蒼蒼之色者,不足知其遠近;況視聽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多用於佛法

不食周粟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