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鱁鮧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八“作醬法”中“作鱁鮧法”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昔漢武帝逐夷(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亦稱東夷)至於海濱,聞有香氣而不見物。令人推求,乃是漁父造魚腸於坑中,以至(此字應有誤。據校刊,或作“堅士”,或作“濕土”,日譯本則疑為“草土”之誤)土覆之,香氣上達。取而食之,以為滋味。逐夷得此物,因名之,蓋魚腸醬也。”
“鱁鮧,音zhù yí,原本是古時海濱人所做的魚腸醬,後因上述漢武帝逐夷人的故事,成為典故。後世文人用時以諧音,取其原意,常比喻驅逐異族侵略的意思。
清.林昌彝《杞憂》詩:“嗜痂到處營蠅蚋,下酒何人啖鱁鮧。”
啖鱁鮧字典分解
鮧國語字典 鮧 yí 〔鮧魚〕體小,頭、體平扁,眼小,口上有四對小須,體灰白色,背上和體側各有一條白線。 筆畫數:17; 部首:魚; 筆順編號:352512144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