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三昧

三昧

36 ① 佛家語,梵文的音譯。意為排除雜念,保持心境的寂靜。《智度論》卷七:‘善心一處不動,是名三昧。”後轉而為解脫束縛的意思。唐代李肇《翰林志》:“每下直出門,相謔謂之小三昧,出銀台乘馬,謂之大三昧,如釋氏之去纏縛而自在也。”直:通“值”。銀台:宮門名,唐時翰林院、學士院都在銀台門內。

三昧字典分解

三昧的解釋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knack;secret] 佛教用語,梵文 S

三的解釋 三 sān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3; 部首:

昧的解釋 昧 mèi 暗,不明:幽昧。昧旦(清晨還未明亮時)。 昏,糊塗,不明白:愚昧。蒙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認識)。 目不明:“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隱藏,隱瞞:曖昧

不妨一看:三墳五典【歷史知識】

古書名。《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漢儒或認為是三皇五帝之書或認為是論天、地、人三氣和五行。晉杜預以為各說均不足據,僅說是古書名。參見“三墳”、“五典”。

三昧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