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歷史字典解釋

意謂彼此都以對方為“非”,自己為“是”,所以彼此各有一“是”,各有一“非”。 古代道家認為“彼此”是互相對待的,“是非”是相因而生的。“是”與“非”的對立與紛爭,都是人的主觀作用,並非客體的存在。語出《莊子.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魯迅《南腔北調集.“論語一年”》:“‘幽默處俏皮與正經之間’(語堂語)。不知俏皮與正經之辨,怎么會知道這‘之間’?我們雖掛孔子的門徒招牌,卻是莊生的私淑弟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與非不想辨。”


其他 指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標來衡量。魯迅《準風月談·中國文壇的悲觀》:“增加混亂的倒是有些悲觀論考,不施考察,不加批,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論調,將一切作考,詆為‘一丘之貉’。”△多用於衡量事物方面。

詞語分解

  • 是非的解釋 ∶對與錯;正確和謬誤是非問題 ∶口舌;糾紛搬弄是非 ∶評論;褒貶不屑隨人是非詳細解釋.對的和錯的;正確與錯誤。《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晉 陶潛 《擬挽

歷史典故推薦:曷維其已

曷:何。維:助詞,一作“惟”。已:止。 不知何時才能停止。 表示愁懷無法排遣。語出《詩.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資治通鑑.魏紀.明帝太和四年》:“使臣微言妙旨,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歷史

相關歷史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_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