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惡不悛

怙惡不悛怎么寫好看

怙惡不悛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作“長惡不悛”。形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公元前720年,莊公以與周王室發生戰爭而要求和陳國和好。桓公予以拒絕。執政大夫公子佗勸他,親近賢人,和睦鄰國,是國家的珍寶。您應該答應鄭國的和好要求。陳桓公終未採納。左丘明評論這一事件說:“好事不可丟棄,壞事不能使之滋長,這就是說的陳桓公啊!”他“長惡不悛”,結果會自取其害。公元前717年,鄭莊公派兵攻打陳國,陳國吃了大敗仗。

【出典】:

《左傳·隱公六年》:“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例句】: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朱穆傳》:“諱惡不悛,卒至亡滅。” 元·托托《宋史·王化基傳》:“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惡不悛,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抗訴。”


連動 悛,悔改。堅持行惡,不思改悔。《宋史·王化基傳》:“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惡不悛,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抗訴。”△貶義。多用於形容人的劣行。→怙過不悛 ↔洗心革面 聞過則喜。也作“怙惡不改”。

詞語分解

  • 怙惡的解釋 堅持作惡。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伐萊公至自伐萊大旱》:“幸而得歸,反行飲至以告於先君之廟,甚哉其怙惡也。”《明史·唐樞傳》:“ 薛良 怙惡,誠非善人。” 清 龍啟瑞 《答羅生書》:“此固
  • 不悛的解釋 不悔改。《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知伯 不悛, 趙襄子 由是惎 知伯 ,遂喪之。”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詩:“兵革方禦寇,爾惡胡不悛?” 明 無名氏 《玉環記·皋逢簫玉》:“知再不悛,乘風

歷史典故推薦:語長心重

見“語重心長”。蔡元培《致“公言報”函並附答林琴南君函》:“公書~,深以外間謠諑紛集為北京大學惜,甚感。”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怙惡不悛歷史

相關歷史

怙惡不悛_怙惡不悛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