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韶忘味
《韶(sháo勺)》:虞舜樂名。此典指孔子聽到《韶》樂歌頌舜能繼堯德之美好,他都忘記吃肉味道。後以此典比喻音樂悅耳,令人忘情;也比喻恭聽帝王之樂。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子為古代對男子尊稱。他是魯國(zōu鄒)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鄒城)人。先世是宋國貴族。孔子初為魯國委吏(管糧倉)、乘田(管畜牧)、司空(管工程)之官。後周游列國,聚徒講學。他曾任魯國司寇(掌刑獄、糾察)並行攝相事(代理宰相職務)。相傳他先後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有七十二人。孔子主要言行由門徒記載,編成《論語》一書,計二十篇。他曾改訂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孔子是春秋末期傑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創始人。 當初,孔子曾到齊國,當高昭子(名張,齊國貴族。齊景公病危時,囑託他立少子為太子)家臣(春秋時各國卿大夫之臣屬、幕僚),想以此通過關係接觸齊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君)。他與齊國太師(樂官)談論音樂,聽到《韶》樂歌頌舜能繼堯德之美好,就學習起來,有三個月忘記吃肉味道,齊國人非常稱讚他。此典又作“適齊忘味”、“聽鹹韶”、“宣尼忘味”、“忘味”、“三月忘味”、“聞韶”、“忘肉”。
【出典】:
《史記》卷47《孔子世家》1910、1911頁:“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例句】:
北周·庾信《賀新樂表》:“聘魯請觀,理當見其盛德;適齊忘味,定是知其盡美。” 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入其門者,披煙霧於九天;聞其音者,聽鹹韶於三月。” 唐·元稹《簫韶九成賦》:“故季札聆音而感深,宣尼忘味於耳盈。” 唐·張鷟《遊仙窟》:“一時忘味,孔丘留滯不虛;三日繞樑,韓娥餘音是實。” 宋·蘇軾《山村五絕》之三:“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宋·黃庭堅《次韻答堯民》:“譬如聞韶耳,三月忘味嘆。” 宋·陸游《病思》之四:“本自入山緣服玉,不應忘味待聞韶。” 金·元好問《繼遇軒和黨承旨》之二:“大雅久不作,聞韶信忘肉。”
聞韶忘味字典分解
聞韶的解釋 《論語·述而》:“子在 齊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韶》,傳為 舜 時的樂名, 孔子 推為盡善盡美。後以“聞韶”謂聽帝王之樂或聽
忘味的解釋 忘記美味。多形容沉浸於優美音樂中的精神狀態。語本《論語·述而》:“子在 齊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漢 班固 《幽通賦》:“ 虞 《韶》美而儀鳳兮,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