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

孤行:獨自行事。此典原指趙禹堅持自己主意行事。後以此典轉作為不考慮客觀條件和別人意見而獨斷專行。趙禹(?——約前100年),(tái台,今陝西武功西)人。漢武帝時歷任御史、太中大夫(中央顧問官)、廷尉(掌刑獄,九卿之一)等職,治獄嚴峻。他曾和張湯共同編訂律令,作有《朝律》(見《漢律》)六篇。趙禹為人廉潔而倨傲,家中沒有食客。公卿等高級官員拜訪他,趙禹始終不答謝,目的在於斷絕知心朋友和賓客之來往,以便獨立實行自己的主張。

【出典】:

《史記》卷122《酷吏列傳·趙禹》3139頁:“禹為人廉倨(廉潔倨傲)。為吏以來,舍毋(通“無”)食客(古代寄食於豪門貴家並為其服務之門客)。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後泛指朝廷中之高級官員)相造(往)請(拜訪)禹,禹終不報謝(答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句】: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3:“蓋一意孤行之士,細行不矜,孔子所謂‘觀過知仁’,正此類也。”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不顧廣大人民和一切民主黨派的要求,一意孤行地召開一個由國民黨反人民集團一手包辦的所謂‘國民大會’……” 茅盾《子夜》10:“說不定他一片好心勸杜竹齋抑制著吳蓀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話,杜竹齋竟也已經告訴了蓀甫。” 姚雪垠《李自成》1卷3章:“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於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與虜訂城下之盟。”


偏正 原指謝絕他人請託,堅持按己意行事。現指不聽別人勸告,固執地照自己的意思辦事。語本《史記·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朱蘇進、胡建新《康熙帝國》:“……今日朝會,康熙~,已下旨撤藩。”△貶義。用於形容獨斷專橫的行為。→頑固不化 ↔同心合力。 也作“孤行一意”。

一意孤行字典分解

成語一意孤行的解釋 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一意的解釋 (1).一個意思;同一意義。《荀子·正名》:“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朱子語類》卷一一七:“聖賢立言垂教,無非著實。如‘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如‘尊

孤行的解釋 (1).獨自行路;單獨行動。 漢 張衡 《思玄賦》:“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 明 陳子龍 《悼女頎詩》之三:“平生一步嘗回首,何事孤行到夜臺?”

也學習下:一鼓氣無前【歷史典故】

源見“一鼓作氣”。形容銳氣最為旺盛。唐 杜甫《寄岳州賈司馬六丈》詩:“萬方思助順,一鼓氣無前。”

一意孤行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