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於鼎

染指於鼎怎么寫好看

染指於鼎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比喻占取非所應得利益。公元前605年,楚國送給靈公一隻甲魚。當時鄭國大夫公子宋、公子家二人正在入朝,突然,公子宋的食指跳動不已,就把它給子家看,說,以往我發生這種情況,一定會嘗到新奇的美味。等到進朝後,廚子正準備把甲魚切塊,兩人相視而笑。鄭靈公問他們為什麼笑,子家就把剛才的情況告訴了鄭靈公。等到把甲魚燉好賜給大夫吃的時候,也把公子宋招來卻偏不給他吃。公子宋發怒,把手指蘸在鼎里,嘗了嘗味道退了出去。鄭靈公也生了氣,想處死公子宋。公子宋和公子家先行下手。當年夏天,他們殺死了鄭靈公。

【出典】: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從之。夏,弒靈公。”

【例句】:

《全唐詩》610皮日休《酒中十詠酒床》:“開眉既壓後,染指偷嘗處。”


述補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用手指在鼎中蘸一下,品嘗滋味。後比喻攫取非分的利益。《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貶義。多用於描寫謀篡作惡。→染指垂涎 饞涎欲滴 垂涎三尺 ↔不忮不求。 也作“染指羹鼎”。

詞語分解

  • 染指的解釋 典出《左傳》: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故意不給子公吃,子公很生氣,就伸出手指蘸了點湯,嘗嘗味道走了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左傳;宣公四年》 後用以比喻插手以獲取不應得的利益詳細解釋.《左傳
  • 於鼎的解釋 謂居三公之位。

歷史典故推薦:冕旒黈纊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唐.顏師古註:“黈,黃色也。纊,綿也。以黃綿為丸,用組懸之于冕,垂兩耳旁,示不外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染指於鼎歷史

相關歷史

染指於鼎_染指於鼎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