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黈纊

歷史字典解釋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唐.顏師古註:“黈,色也。纊,綿也。以黃綿為丸,用組懸之于冕,垂兩耳旁,示不外聽。”

冕旒是皇冠前後懸垂的玉串,表示帝王不應苛察;黈纊是黃綿,懸於冠冕兩側耳旁,表示帝王不聽無益之言。東方朔曾以此說明:君子應舉大德,赦小過,勿求全責備。後用為詠帝王修養明察之典。

唐.韓愈寒》詩:“蹇旒去耳纊,調和進梅鹽。”

詞語分解

  • 冕旒的解釋 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詳細解釋.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頂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見《周禮·夏官·弁師》。 晉 崔豹 《古今注
  • 黈纊的解釋 黃綿所制的小球。懸於冠冕之上,垂兩耳旁,以示不欲妄聽是非。《淮南子·主術訓》:“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纊塞耳所以掩聰,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文選·張衡<東京賦>》:“夫君人者,黈纊塞耳,車

歷史典故推薦:海桑陵谷

同“滄海桑田”。清 朱彝尊《玉帶生歌》:“海桑陵谷又經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 並列 大海變成桑田,高山變成深谷。比喻萬事變化巨大。清·朱彝尊《玉帶生歌》:“~又經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多用於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冕旒黈纊歷史

相關歷史

冕旒黈纊_冕旒黈纊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