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叛親離
意謂民眾背叛,親信遠離,不得人心,處境非常孤立。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殺死了他的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君。而後為了轉移國內不滿情緒,又對外發動伐鄭之役。當時,魯隱公問大夫眾仲,州吁能不能成功?眾仲回答說:州吁對外用兵以求轉移人民視線,只能更加失去民眾。對內想緩和人心,結果必然是“眾叛親離”,他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出典】:
《左傳·隱公四年》:“公問於眾仲曰:‘衛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例句】: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注》:“既乃殘殺老弱,幽士憤怨,眾叛親離,孑然無黨。”唐·陸贄《議汴州逐劉士寧狀》:“伏以劉士寧昏荒暴慢,惡貫久盈。聖情愛人,久為含忍。親離眾叛,自取奔亡。”
並列 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語出《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柳建偉《都市裡的生產隊》:“挨到大隊改稱的時候,自家執政的人已走到~的末路。”△貶義。多用於描寫由於自己的言行導致的孤立處境。也作“親離眾叛”、“眾散親離”。
眾叛親離字典分解
成語眾叛親離的解釋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