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耳食之論

耳食之論

源見“耳食”。指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話。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新舊唐書一》:“今人動謂新書過舊書遠甚,此耳食之論也。”


偏正 耳食,用耳朵吃飯,表示不知食物滋味。僅是聽來的言論,並不真正了解,也沒確鑿根據。語出《廿二史劄記·卷七》:“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荊州之名遂傳至今,並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清·汪琬《與梁曰緝論類稿書》:“今之讀某文者,不曰祖廬陵,即曰禰震川。其未讀某文者亦附和云云。悠悠~,其聞之未嘗心服而首肯也。”(廬陵:指歐陽修。震川:指歸有光。)△貶義。多用於主觀臆斷方面。 →道聽途說 無稽之談 ↔言之鑿鑿。也作“耳食之談”、“耳食之言”。

耳食之論字典分解

成語耳食之論的解釋 形容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言論。同“耳食之談”、“耳食之言”。

耳食的解釋 [believe all that one hears] 輕信別人的話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mdash

也學習下:耳提面命【歷史典故】

形容教誨殷勤懇切。西周末年衛武公作一詩,批評周厲王兼以自警。詩中說,唉呀那個渾小子,不知六來不知四。小時懷裡抱著他,大了又教給他許多事。不但當面教育他,還提著耳朵要他記。要說他還沒知識,可他如今也有了兒子,人呀就是怕混橫,哪懂早動手來成功遲?【出典】: 《詩經·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誰夙知而莫成。”【例

耳食之論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