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席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文公反國(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為避驪姬之亂,在外流浪多年之後將回到晉國作君主)至河(指黃河,這時渡船很少,人相爭渡),令籩豆(古代祭器。籩,竹器,盛果脯;豆,木製或銅、陶製器皿,盛齏醬)捐之,席蓐(蓐,草墊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後之。咎犯(即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是幫助重耳得以返國的功臣)聞之而夜哭。公曰:‘寡人出亡二十年,乃(而)今得反國(反同返),咎犯聞之,不喜而哭,意(抑,連詞)不欲寡人反國邪?’犯對曰:‘籩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臥也,而君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而君後之。今臣有(又)與(參與,此指被排列)在後中,不勝其哀,故哭。且臣為君行詐偽以反國者眾(多次)矣,臣尚自惡也,而況於君。’再拜而辭。文公止之,曰:‘諺曰:“築社(建社神廟)者,㩷撅(字書無㩷字,疑即“騫”;㩷撅是塑神像時按壓塌擊的動作)而置之(置立社神塑像)。”今子與我取之(之,代國),而不與我治之;與我置之(承接諺曰之意),而不與我祀之,焉可?’解左驂而盟於河(對河神盟誓,表示永不相棄。這是收回了原來成命的表示)。”
晉公子重耳渡河時所要捐棄的,正是他在流亡困苦中賴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咎犯認為這些曾與自己共患難的人與物,是不能丟棄的,否則將使臣下感到寒心。重耳能察納善言,當即改正了錯誤。
後詩文詞曲中用“棄席”的典故,喻指對下屬故舊的閒廢棄置。
南朝宋.鮑照《代東武呤》詩:“棄席思君幄,疲馬戀君軒。”即用其事。(東武,泰山下小山名。)
棄席字典分解
棄席的解釋 《淮南子·說山訓》:“ 文公 棄荏席,後黴黑, 咎犯 辭歸。”後因以“棄席”比喻被拋棄的功臣。 南朝 宋 鮑照 《代東武吟》:“棄席思君幄,疲馬戀君軒,願垂
棄的解釋 棄 qì 捨去,扔掉:拋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席的解釋 席 xí 用草或葦子編成的成片的東西,古人用以坐、臥,現通常用來鋪床或炕等:蓆子。草蓆。葦席。竹蓆。涼蓆。席地而坐。席捲(ju僴 )。 座位:席位。席次。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