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歷史字典解釋:
在高位者聚斂財富,老百姓就會離心;在高位者散財樂施,老百姓就會靠攏。語出《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故財聚 * 散,財散 * 聚。”鄭玄註:“上貪於利,則下人侵畔。”清.陸世儀《復社紀略》卷三:“丙子春,淮南三衛武舉陳啟新奏:每見青衿之中,朝不謀夕者有之。一叨鄉薦,便無窮舉人。及登甲科,則鐘鳴鼎食,肥馬輕裘,膏腴遍野,大廈凌空,此何為乎來哉?嗟夫,財聚 * 散,財散 * 聚。”《易.繫辭下》“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南懷瑾、徐芹庭講解:“古人曾說:‘人聚則財散,財聚則人散。’身為國主,若要國泰民安,使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必須撥發國有財產以予人民,以維持眾人的生計。反之橫徵暴斂,只顧自己享受,雖野有餓夫,也不賑濟,怎么叫天下的人心服呢?”
歷史典故推薦:豐屋生災
源見“豐屋蔀家”。謂高大其屋,將引起災禍。《魏書.陽固傳》:“晏嬰湫隘,流稱於今;豐屋生災,著於《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