閟燭

歷史字典解釋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死後,葬酈山,其墓中“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節正義:“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後遂以“閟燭”指藏於墓室中的燭火。明 徐渭《銅雀妓》詩:“重泉鎖玉燕,閟燭繞金娥。”

詞語分解

  • 閟的字典解釋 閟 ì 古同“閉”:“君之門兮九重閟。” 掩蔽:“綰愈恐,閟匿。” 止;盡:“我思不閟。” 幽靜:“肅肅僧寮清,穆穆禪宮閟。” 古通“秘”,便秘:“其病癃閟。” 古通“祕”(a.神秘。b.秘密)。 慎
  • 燭的字典解釋 燭 (燭) ú 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著取亮的東西(古代亦稱“火炬”):蠟燭。花燭。燭光。燭淚。燭台。風燭殘年。 洞悉:洞燭其奸。 燈泡瓦特數的俗稱:十五燭的燈泡。 筆畫數:; 部首:

歷史典故推薦:臨春結綺

南朝陳後主修建的兩座樓閣名。後用以泛指歷史上豪華的樓閣建築。《陳書.皇后傳.張貴妃》:“至德二年,乃於光照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閣高數丈,並數十間,其窗牖壁帶懸楣欄檻之類,並以沉檀香木為之,又飾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閟燭歷史

相關歷史

閟燭_閟燭介紹_歷史典故